最近正在开两会,新政策出台也在情理之中。
先是3月1号,郊区五大新城的新落户政策调整和发展规划;昨晚又是下班时间,直接推出“新房五年内限售”。
刚刚,腔调又得到消息,验资和认筹金又有新要求:
自3月1日起,
恢复原商品房预售标准;
新开盘项目认筹金额不超过总价20%;
首套房资金证明不超过总价35%、二套房资金证明不超过总价70%。
首先,简单说一下腔调的结论:
3月3号的政策,对普通购房者影响有限;3月1号的政策的深远影响更重要!今天(3月4号)的消息应该是计分摇号政策的补充。
3月3号限售政策分析
稳扎稳打?打补丁?还是画个圈?
里面直接描述限售政策的是第七条:
“七、实施住房限售。对按照优先购房政策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在购房合同网签备案满5年后方可转让。”
这里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按优先购房政策购买的新房;
另一个是,以购房合同网签备案时间为计时标准。
优先购房政策具体是什么?
这里的表述有疑问。所说的“优先购房政策”具体指的是什么优先政策?
如果说计分摇号优先是“优先购房政策”,那临港引进人才购房优先政策算不算呢?那五大新城后续可能会推出的人才优先购房政策算不算呢?
当然,已经有一些消息说,很有可能只针对计分摇号的项目。那问题又来了:
怎么认定是否享受优先购房政策优惠?这是直接要求到购房的业主,还是启动计分摇号机制的项目?
结合第四条优化网签,腔调估计,应该是结合大数据,细致到每一个购房业主。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项目有1000套,认筹1500人,启动计分摇号。最终,有1300人入围参与摇号,但首批购房的只有700人。
那么,这700人享受了优先购房优惠,因此网签5年内限售,剩余的300套因为没有享受政策优惠,因此不受到限售影响。
满五以什么时间为准?
其次,购房合同网签备案时间为准,其实也就是以网签时间为准了,毕竟正常情况下,网签时间一般都会比签合同时间要晚。
结合第四条:强化商品住房交易管理。进一步优化房屋交易网签备案制度,拓宽网签备案数据应用范围。
可以认定,在国家推广大数据监管的大趋势下,以网签时间为准应该是更有可能的。
所以,像很多媒体所谓的“办产证到拿房就要两三年,五年其实不算多”的说法,购房者你们还是不要轻易信,要按最坏的结果来估计。
不过,即便是最坏的结果,也就是现在买个新房住五年才能换,对于真的有住房需求的大多数人而言,影响并没有很大。
当然,炒房客除外。
所以,腔调才会说,限售政策影响有限。
3月4日“补丁消息”
别老想着钻空子
其实,今天得到的补丁消息,其实都是去年就提过的政策要求了。只不过这次是针对计分摇号政策的一个补充提醒。
为什么是补充?
因为原本的政策有空子钻。之前限定的认筹比超过1.3:1以后,自动启动计分摇号制。那针对这个前期认筹比能不能操作一下呢?
比如认筹金抬一抬?比如验资卡一卡?
所以,ZF直接明确:认筹金上限只能是20%,验资上限只能是35%和70%,这种空子最好还是不要钻。
3月1号五大新城政策
人才引进才是市场动力
在1号市政府出台的一份关于“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文件中,明确了:
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政策和租赁政策。
为了配合这一长期建设,ZF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1. 居转户年限缩短:”居转户“年限的调整,由7年缩短为5年
2. 落户专项加分:对持上海居住证在新城工作并且居住的,给予落户专项加分。每满1年积2分,满5年后开始计入总分,最高分值20分
前面两点还只是针对人才引进,而这个政策文件里面,有大篇幅介绍的是五大新城与长三角城市圈的交通规划。
看到问题了吗?
人才引进+交通优化,这才是影响楼市的真正因素。
未来五大新城应该是向着卫星城和长三角交通节点来规划设计的。
单纯按市场发展而言,确实是很有潜力的。
但是,问题在于,“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政策和租赁政策”,具体是按临港这样的“市区难买临港,但临港能买市区”,还是实行购房资格“沪C照”?
如果是前者,那可真的值钱了,引导市场向五大新城流动是可以遇见的。
如果是后者,那么,结局可以详见现在沪C牌照车主的用户体验和沪A牌照的价格涨幅。
最后总结一下,当前政策的整体风向一直都是没变的:“房住不炒”,给刚需无房户和改善购房优惠,同时严厉打击炒房。
无论是昨天的限售,之前的计分摇号,还是限购限贷,整体线路还是很清晰的。
然而到了实际操作,有可能就像化疗了,在杀癌细胞的时候,会顺道损伤和误杀健康细胞。
政策是山,市场是水。
当前市场需求就在那里,光靠堵是堵不住的,最后只会为了打补丁疲于奔命。及时补充供应,缓解需求,才是釜底抽薪的方案。
而购房者们需要的,是更精准的政策操作,少些误伤,多些优惠精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