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公园遛弯儿的时候,跟一个带孙子的老爷子聊了起来。
他的儿子来深圳工作10年了。
现在做游戏开发,月薪三万出头,两个孩子,老大8岁。
没有买房。
算23岁大学本科一毕业就工作,现在应该至少33岁,从事的还是收入比较高的游戏行业。
竟然一直没有买房,也是很让人意外了。
没有聊太细,大致听话里的意思,
还是深圳的房价涨得太快啦,
每次攒好钱想要买的时候,房价一下子就涨上去了,
钱就又不够了…
2.
“刚攒够钱打算买房,房价一轮暴涨,又变得遥不可及了”。
我在非常多的地方见到过非常多的这种言论。
由此得出结论无非就是:城市太不友好、让人看不到希望、吃枣药丸云云。
很可惜,这是错的。
不是说房价涨得快是对的,
而是说,“刚攒够钱打算买房,房价又涨得遥不可及”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非常非常低。
以至于完全可以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在撒谎。
就以深圳为例。
过去的10年里,深圳经历了三波大涨,
前两轮时代久远,先不提。
就说2020年这一轮,
从2019年底开始涨,到2020年715出政策,然后接着又涨了半年,直到今年的208新政。
前后整整一年多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什么时候“攒够了钱”的呢?
涨完之后肯定不能算,这叫自始至终都没攒够。
是在涨起来之前?
那就奇怪了:钱攒够了,房价又还没开始涨,何来买不起之说?
是在上涨的途中?
既然意识到已经在涨了,为什么不及时调整目标?
—— 比如,原本可以买宝中的预算,就算宝中涨起来了,碧海、西乡总能买得起吧?
更何况,涨价是一个持续的、一步一步的过程,
即使是同一个区域、板块,那么多小区价格也不可能同时涨,
只要当时是真的“打算买”,一定来得及做出补救。
所以,现实里根本不存在“刚攒够钱打算买的时候,房价又涨得遥不可及”这样的事,
99.99%的情况,要么从来没有攒够钱,要么根本没有打算买。
剩下那万分之一,次次“刚攒够钱就涨”,次次赶不上,
这得倒霉到什么地步啊...
3.
在“攒钱”这件事上,我能提供的建议很少。
我们重点来看,买房的时机把握。
过去的三轮涨幅(有的城市是两轮),已经显示出了房价曲线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那就是:快涨慢跌。
大致就是这样一个曲线:
平稳期3到5年—快速上涨1年左右 —市场变冷,阴跌半年左右—横盘进入平稳期,再持续3到5年
然后进入下一个上涨周期。
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走势,都会呈现这样的规律。
也有极少部分城市在个别周期里,会缺失“阴跌”这个环节,比较典型的深圳和南京。
因此,从大的曲线上来看,哪怕是你闭着眼睛、不看任何时机,
只要选对了城市、选对了板块、选对了小区,
买跌的概率其实是很低的(就是买在最高点和后面阴跌的半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位站岗)。
这一轮房价的高点,就是下一轮的起点。
无非就是中间会有几年的横盘期,以时间换空间。
4.
基于此,给刚需的建议:
每一轮房价上涨前,中间至少有三年左右的平稳期,
在这样的阶段下手是最好的,选择的余地最大。
最怕明明是刚需,却总惦记着房价涨跌。
房价平稳期,担心买了不涨,不买;
等行情开启了,不相信真的会涨,也不买;
涨起来一段时间了,担心高位站岗,还是不买;
直到涨的你再也买不起了,或者政策把你限制住了,终于死心了。
然后转头到网上抱怨...这样真挺没意思。
因为市场它就这样子,改变不了,就只能应对。
总不能天天盼着房价崩盘,然后什么也不做,对吧。
对投资的建议:
投资最希望的,肯定是买了马上就涨,
所以最好的入场时机是在涨幅已经开始,或者出现征兆的时候。
不过话又说回来,
房产投资的已经告别短期持有,都要拉到5年或者以上的时间维度上才能定出输赢,
所以对时机的把握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还是要选对城市、选对区域、选对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