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乳制品行业最火的就是‘买进来买进来’,主要是买牛买牧场。”这是光明乳业董事长溥对2020年上半年乳业的总结。买买的主要买家之一是伊利蒙牛乳业公司。
今年7月底,蒙牛以3.9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3.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圣木11.97亿股新股,蒙牛总持股17.8%成为后者的单一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中国圣木董事长邵根伙。
一周后,中国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伊利也宣布了新的上游投资。伊利的全资子公司香港金刚贸易控股有限公司认购了中国乳业的股份。随后,9月27日,伊利提出以1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的价格收购中国乳业股份。如果投标报价完成,伊利将成为中国乳业的最大股东。
从2018年到现在,短短三年时间,中国市场的大牧场已经基本被下游乳制品公司瓜分。上述两次股权收购完成后,伊利蒙牛分别控制了三家大型牧场公司。
伊利营包括:尤然畜牧、四科星、中坻乳业,共约35万头奶牛;
蒙牛营包括:现代畜牧业、富源畜牧业、中华神兽畜牧业、原生态畜牧业。奶牛总数约为40万头。此外,钟鼎牧业和尚领牧业主要为蒙牛供应原料奶,储备约10万头。
中国乳品行业一直有“奶源得其所者得其所”的行业共识,大型乳品企业收购上游牧场股份,投资自己的牧场是常见手段。但是上一年上游牧场的收购规模还是很少的。除了伊利和蒙牛,还发生了几起牧场并购,价值上亿元。
这还没算近几年乳品企业公布的上游牧场建设计划。据《中国商报》报道,上一轮乳制品企业对大型牧场的密集投资规模在2000年左右。
牧场并购成为今年乳品行业的关键词之一。光明乳业董事长严华在公司上半年业绩报告中表示,乳业收购百思买的背后是需要建立一条护城河。“因为乳制品企业越来越大,每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整个产业链的重要性。养牛被认为是一种保障。这是很多乳品公司自己制造的‘护城河’。”
除了进一步稳定奶源,为什么乳制品公司纷纷控制上游牧场?上游牧场真的是好生意吗?还是乳品公司控制上游牧场来应对下一场竞争?
上游规模的牧场正在变得稀缺。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海外奶粉性价比和国内监管标准提高的冲击下,需要大量资源的上游牧场是稀缺资源。如果把牧场的奶牛存栏量扩大到1万头,那么经营起来就会变得更加困难,这样的牧场公司会变得更加稀缺。
由于我国牛奶价格较高,进口的高性价比大包装奶粉已经取代了部分乳品企业对当地原料奶的需求。中国乳制品市场长期依赖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的进口,其中进口大包装粉末是一部分。
据公开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里,中国进口大包装奶粉在牛奶供应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0%至20%之间。但如果将所有乳制品都转化为原料奶,2019年中国原料奶产量将达到3201万吨,其中54%将来自进口大袋奶粉。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
所谓大包装粉,即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主要用于乳品和食品企业的再加工或生产,也可用于生产风味牛奶和酸奶。这种用新鲜奶粉制成的工业奶粉保质期较长,便于运输,但缺点也很明显。大包装粉营养价值变低,价格也变低。在加工过程中,大包装粉末可以按照1:8.5的重量比减少到液态奶中。
海外进口的大包装奶粉以高性价比的优势冲击着中国本土鲜奶市场,也会影响牧场公司的收入。由于我国鲜奶价格由于饲养成本等因素处于世界较高水平,远高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全球原料奶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中国乳制品市场倾向于增加大包装奶粉的购买,对当地原料奶的需求下降。
2014年和2019年,这两年是极端情况,进口大包装奶粉在中国牛奶供应中的比例达到高点。这两年是中国市场本地牛奶供应量低的年份。特别是2013年出现“奶荒”后,同年中国大量进口全脂奶粉(比上年增长53%)和脱脂奶粉(比上年增长40%),导致2014年短期上涨后中国本地牛奶价格迅速下跌,出现牛奶供过于求,全国出现倒奶事件。
除了进口奶粉之外,中国未来的牛奶产量可能不会因为奶牛的减少而显著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近15年的牛奶产量高点稳定在3200万吨左右。国内散养户和中小型牧场因经营成本高、环保法律等因素退出,我国奶牛数量实际上在下降。据估计,2018年荷斯坦奶牛数量仅为504万头。中国地方的牛奶供给主要靠奶牛单产的提高,但养殖技术带动的奶牛单产提高是有上限的。
如果是新建牧场,一头牛生一头成年牛需要2年左右。但实际上,管理大型牧场是极其困难的。除了高额的初始投资,环境保护和奶牛养殖中的疾病已成为近期的关键问题。例如,2014年底,现代畜牧业子公司湖北铜山湾头牧场发生污染事件。2015年,新的《环境保护法》生效。在新的监管要求下,每头奶牛应增加2000~3000元,以改善奶牛的粪便排放、有机肥和卧床休息。
当地奶牛存栏量短期内可能不会上升,全球原料奶价格对当地鲜奶市场的影响可能会持续。自2019年1月起,中国将新西兰进口大包装粉末的关税从10%的基本税率下调至零,这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新西兰大包装粉末的进口。
综上所述,中国国内牛奶供应短期内可能保持稳定,拥有大量万头牧场的上游牧场公司成为稀缺资源,但由于进口大袋面粉的冲击和监管要求不断提高,其业绩并不稳定。就连中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公司现代牧业,在2015年利润大幅下滑后,也连续三年亏损,然后在2019年扭亏为盈。
2019年,现代畜牧业连续三年扭亏为盈,实现税前净利润3.5亿元。推动现代畜牧业改善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牛奶价格上涨、奶牛产量增加等因素。其实2019年现代畜牧业扭亏为盈,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股东蒙牛。现代牧业是现代牧业旗下的品牌奶业,借助蒙牛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资源扭亏为盈,盈利3500万元。自2017年5月起,蒙牛负责现代畜牧业液态奶的整体销售和营销,双方还与联合工厂合作。
看来,下游乳制品公司对上游牧场的整合确实可以带来协同效应。对于下游乳制品公司来说,收购上游牧场可以进一步稳定奶源,通过合作提高产品的毛利率。以蒙牛和现代牧业为例,蒙牛在国内外持续多年的奶源投入后,可以推动上游牧场在饲料采购、营销、联营工厂等方面大幅提升绩效。
这其实说明乳制品市场的品牌溢价仍然集中在下游乳制品公司手中,上游牧场很难为消费者开发乳制品。现代畜牧业总裁高丽娜在2019年7月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奶业养殖成本高是历史问题,因此奶业上下游利益的整合、协调和共享是原料奶行业的另一条出路。
乳制品企业可以投资牧场生产低温鲜奶。
因为大型牧场是一个需要高技术、高资本投入、非常专业人才的行业,直接收购牧场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给乳品企业带来效益。短期来看,蒙牛投资收购的现代牧业、雅士利等公司在短期内已经成为蒙牛财报中的“拖油瓶”。
这意味着乳品公司直接购买上游牧场的驱动力是毛利率较高的产品:低温鲜奶或奶酪。例如,根据新希望乳业在2017年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数据,低温鲜牛奶的毛利率为48.74%,而常温纯牛奶的毛利率为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