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忙不忙,或许只有牛仔自己知道。但深圳人,最近真的有点忙。
他们前脚刚忙着打了疫苗,后脚又忙着去做核酸,甚至就在打疫苗和做核酸的间隙,他们还不忘忙着寻觅深圳二手房的真相。
而所有的这些忙忙又碌碌,可能仅仅也只是为了在未来众多的不确定性中得到哪怕多那么一点点的安全感。
“盐田、龙岗发现病例”+“网传6月10日以后不再接种第一针疫苗”=全民疯狂预约排队打疫苗。
好在深圳市卫健委副主任常巨平说了,6月10日起,深圳重点开展第二剂次接种,但市民仍可网上预约接种第一针。
疫情终可平,房价早晚跌?
可服下定心丸的深圳人才刚刚觉得“一颗心终于可以不用再在风雨里飘来飘去”,一个刺耳的声音轻易的就让他们重新陷入茶饭不思的焦虑中。
不为疫情,为了房子。
那个在半年前第二次说“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的人,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发表演讲,其中就提到“那些炒作外汇、黄金及其他商品期货的人很难有机会发家致富,正像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一样。”
一石再次激起千层浪,不要问我浪花有几朵,我会告诉你很多,很多。因为呆毛君远在四线老家的老父亲也发来截图,图上一行标题就是:“郭树清:押注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到头来,郭树清原话中充当本体的外汇、黄金及其他商品期货似乎无人问津,反倒是房价做为特约嘉宾的喻体再一次成为了焦点。
不少网民都在相关新闻下面留言提问:“可是房价啥时候才能下来啊?”
你品,你细品。郭树清的话像不像是在说,房价,早晚得跌。
假高潮后的真熊市
五月的最后一天,全国的小朋友们提前收到了一个特别的儿童节礼物:三孩生育政策给了他们一个隐藏的弟弟妹妹。
“三胎”时代的带来甚至还给了楼市、车市一个想象中的高潮:大户型会变得畅销、九座车会慢慢走进千家万户。
可段子背后的真实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三胎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
要怪就怪这利好来得太晚,到底没能挽大厦于将倾。
等到5月楼市的成交数据出炉,深圳人都知道了,新房与二手房市场成交继续下挫,二手房成交3027套,环比减少了37.9%,跌到了近一年来最低点,同比更是锐减65%!
数据显示,深圳2008-2017年十年间,二手房交易量的均值为96774套,平均每个月8000套左右的成交量。
而按照深圳2021年前五月的成交量来看,二手住宅共成交24703套,平均每月的成交量仅有4940套。
成交跌破“荣枯线”,市场陷入低迷,或许这才是当下深圳楼市的真相。
龙华:逆风翻盘,我又可以了?
市场遇冷,中介的生意也变得无比难做,甚至有消息称不少中介开始转行直播带货,成交的艰难可见一斑。
就在大家伙大抵都是一副面面相觑、心有戚戚的样子时,曾经的“宇宙中心”却似乎完全没有被感染,反而接连迎来利好,大有逆风翻盘之势。
其实在3月初时,龙华中心片区还一度成为了深圳20个业主报价下跌片区中跌幅最大的片区。
可在近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部门预算,文中提到“轨道五期第一批三条线路”工程前期研究费 4573万元。
这让龙华人民喜出望外,因为除了14号线东延线外,另外两条就是与龙华人民息息相关的6号线支线南延以及22号线。
今年初,龙华政府在线相关新闻中提到的“深大城际、轨道22号线、6号线支线初步纳入全市轨道五期建设”。
“5月8日,深圳22号线工程前期方案研究已经中标,由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前期方案研究,中标价2357万元。”
然后再到这次的预算经费安排,可以说6号线支线南延和22号线进入轨道五期已经实锤。
从“英雄难过梅林关”到轨道五期多条线路的加持,这是属于龙华交通的逆袭时刻。
而在6月8日,深圳发改委发布的《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里,龙华也迎来自己的规划逆袭时刻。
《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5 年,深圳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9 万元。到2035年,深圳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
深圳将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深圳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将宝安区的新安、西乡街道,龙华区的民治、龙华街道,龙岗区的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等纳入都市核心区。
民治和龙华两街道被纳入了都市核心区,而整个龙华将致力打造成为大湾区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
我想,在一长串的修饰语中,重点或许不是“大湾区”,不是“国际化”,甚至也不是“创新”和“中轴”,而是“新”。
一个规划要走进现实总是需要时间的,但只要它肯“日日新”,就会让人安心。
逆风之下,有人调侃说,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已经付出了“暴富”和“只能以收租为生”的代价。
呆毛君觉得,保持乐观和保有敬畏同样重要。而龙华就像是深圳楼市里的一个缩影和一道光,它告诉人们,既然逆风,那么浪的事就先放一放,尊重市场规律,对调控心存敬畏。
但和房价下跌一样,翻盘,也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