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调研了珠三角某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X,发现了几个新问题,租赁供给的各个类型(城中村、长租公寓、园区宿舍、国企租赁平台、商办改租赁等),最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背景分析
租赁空间在哪落地?
上一期和大家分享了X市租赁供需的矛盾,我们认为租赁供应总量足够大了,在城中村租赁和商办“类住宅”供应方面,甚至还存在过剩,但是结构性的租赁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
针对新市民、年轻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确实是一个突破的方向。总结规模化租赁过去“三年试点”的经验教训,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已经箭在弦上,包括国家政策鼓励(重点是降低成本),发改委的专项补贴也来了,租赁用地开始“单列”,屡为诟病的税收扶持政策即将落地,“商办改租赁”在土地规划上、用水用电规范(民水民电)上,可操作的政策也在酝酿中。
用地来源包括:新增供地,国有企事业单位用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存量用地盘活,大型园区和重大建设平台配建等。本期,对保障性租赁住房、长租房如何切实落地,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和大家讲一下,政策扶持对保障性租赁住房、长租房一视同仁,低租金且小户型的,就是保障性租赁住房,政府给政策优惠(包括规划),市场化企业长期经营的就是长租房。
X市的租赁供给,有上面讲的几个渠道,城中村是主体,未来要做品质提升,不能都拆掉,继续发挥市场自发供应低成本租赁的作用;疫情后停滞的长租公寓还会有空间,近期万科泊寓等“开新店”战略又启动了,但始终是小众产品,因为X市的高端租赁空间不大;X市的国企租赁平台较少,都集中在集体土地上的试点项目了,商办改租赁短期突破的难度太大了。
综上,我们就以集体土地和园区租赁两个角度来分析,X市的住房租赁发展空间该如何落地。
渠道一
集体建设用地的探索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对于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作为“试点城市”,X市探索了几年,有5个项目正在路上。
但从目前进展看,除了市场自发的“微改造”项目入市外(并未经过政府规划、消防、安全等方面的验收),政府主导的项目进展比较缓慢,要不要继续试点是核心问题。
我们认为,X市可以继续探索集体土地建租赁住房,不管是保障性租赁住房、还是长租房,都可以实施,都有发展的空间。
一方面,X市有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传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村级工业园+城中村”的产城融合模式(1.0版),在集体土地入市方面,做了充分的探索。现在,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升级为2.0,即“园区升级+蓝领公寓”。
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环保攻坚、产业转移,大量传统企业外迁或转型,集体土地上的工业园区、城中村空置严重,同时该市近年来积极吸引人才,人口流入明显(位列人口净流入榜单TOP15),产业升级如火如荼,需适时启动改造,村级工业园配套宿舍,城中村改造蓝领公寓。
当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几个:
一是解决报建难题。承租企业需要获得等同于业主的报建权力,不再以村集体名义进行报建,将“租赁权”提升高度;
二是规划、消防、安全等涉及政府部门审批的事项,在过去几年未获突破,未来一定要创新解决,否则难以逃脱“小打小闹”;
三是降低旧改补偿成本,消除房价不断上涨带来的旧改红利,鼓励村民、村集体通过租赁分享长期回报;
在路径上,可以借助村级工业园旧改,增加蓝领公寓配建的规模,加快城中村品质提升的进度,结合公安部门“四标四实”(标准作业图、标准建筑物编码、标准地址库、标准基础网格、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对城中村公共设施、服务“补短板”。
然后,可成立统一的租赁企业,或大型企业自己成立租赁企业,或委托市场化租赁企业进行管理,实现规模化收益,并申请各项财政补贴。比如,目前有发改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专项补贴、财政对长租房的奖补资金,以及低成本专项债、正在探索的REITs等融资渠道。
渠道二
园区公寓解决方案
X市发展园区公寓,有几个必要性。
首先,这几年X市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同类和相关“产业进园区,园区变城区”,发展产城综合体,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其次,村级工业园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现阶段X市确定纳入全面改造类的园区21.16万亩,全市在2018至2020年已完成拆除7.36万亩,计划2021到2023年再用三年时间,完成地上物拆除13.80万亩,零散小工业区整合为产业集聚区、主题产业园,带动配套“补短板”,推进园区宿舍建设。
不管是从事餐饮服务、酒店住宿、交通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型现代服务行业的城市基层奋斗者(新蓝领),还是以信息技术、软件等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产业迅猛发展,从业人员群体年龄在 20 岁至 30 岁之间,大多以 90 后为主。相比传统的蓝领群体来说,居住不再只是一张床、一间房,而是生活和体验。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消费习惯和租住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加看重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居住体验方面,更加看重美好居住的生活体验。
对于公寓运营商来说,从日益拥堵的长租公寓赛道中退出来,转入已成蓝海空间的蓝领公寓,探索园区宿舍解决方案,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了公共配套的问题,有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稳住人才”,反过来在租赁空间资源获取上,能有效降低成本;
二是园区宿舍和蓝领公寓的客户是政府端或B端,客户需求比较稳定,往往是批量的订单,在各地政府重视招商引资、打造园区综合体的情况下,这个赛道带来的客源往往比较多,租金收入比较稳定、空置期较短;
三是,如果说传统的长租公寓是以房间为出租单位的模式,这是“平面经营”,那么蓝领公寓以床位出租(上下铺)的模式,可谓是“立体经营”。
该种模式有效拓展了可盈利的空间。比如,平均月租金800 元/床位的蓝领公寓,可容纳4-6人入住,使其综合套均租金能够高于大部分同等条件(比如区位、交通等)下的白领公寓。
另外,如果部门闲置的商业办公改为租赁,也具有“立体经营”的特征,层高4.5米的商办,打造复式租赁空间,既拓展了经营面积,还能提高租住舒适度,而且可以做定制化的空间设计。
四是园区公寓可以探索多元增值收益。园区公寓或宿舍一般位于城市新区、产业新城等区域,这也是X市重点发展的片区。同时,前几年“工改居”规模太大,产业空间被侵蚀,近年来政府重视“工改工”,园区升级需要配套生活设施,以满足人口大量集聚后对品质生活的需求。
比如,商业零售、体育和休闲娱乐、连锁酒店、周末观影和烧烤、代收代付等活动和服务,还有职业培训、岗位对接、创业培训、项目孵化等个人能力和企业业务对接。
除了单一的租金收入外,还可以通过构建一站式的员工生活和成长平台,提供一体化的企业引人和留人解决方案,增加粘性、提升服务满意度、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探索更多的增值性业务。
总 结
CoralDATA
总之,针对X市租赁供给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租赁需求,也拉低了城市面貌的改善,提出对原有的多渠道的租赁进行革新,比如城中村品质提升、闲置低效的商办改租赁、长租公寓继续探索盈利空间,房产中介代理的租赁业务等,这也都要发展,脉络与过去差别不大。
关键是环节“堵点”的疏通。本文结合X市的特征,即集体土地入市早、规模大,制造业担当的“遍地园区”亟待升级,从集体建设用地的探索、园区公寓解决方案,提出如何将租赁空间激活。本文站在政策红利的角度,提出顺应政策主线的发展思路,不排除其他领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