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看到一个讲买房的视频,里面提了一个问题,:
300万左右的总价预算在深圳买房,是该选择东部还是西部?
买东部龙岗,可以买一套还算标准的二居室:
(实际挂牌价在295万-300万之间)
买西部宝安,只能买一个十几平小单间:
你会怎么选?
视频最后给出的答案是,
从升值的角度,买西部小单间更好,
因为这就是一个同样的预算下选地段还是选面积的问题,
显然,选地段比选面积更能升值。
至于自住,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就好了。
如果你这个问题拿去问房产界的各路大V,得到的答案基本也是这样的。
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2.
我们都知道房子有价值,
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可以申请贷款。
—— 这些金融属性,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
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源于它有“住”的价值,
以及由此绑定的市政资源(最典型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入学的资格或者优先权)。
除去少部分学区房,房子最大的价值其实就是用来住的。
也就是说,
一套房子必须要有最底层、最真实的自住的需求来接盘,它的价值才稳固。
否则,就是击鼓传花的炒作。
那,这种十几平的小单间,它的受众是什么样的?
这么小的房间,一般只适合一个人住,二人住就已经是极限了。
总结下,真正买来住的,无非以下几种人群:
一、单身
是一个还算比较大的群体,但这个群体最大的问题在于:
买房的需求不够刚性,因为可以租房住。
尤其是在广州、深圳这种租房市场比较完善、稳定的城市,巨多的小产权、宿舍是专门用来出租的,只要你不搬走,几乎不会出现房东卖房赶人的情况。
那肯定有人会说,自己买房保值啊,租房不能比。
这就陷入到了一个循环论证里面了:
为什么买,因为保值升值;为什么保值升值,因为有人为了保值升值而买。
循环论证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而且我们这里分析的是最底层的“住”的需求。
二、丁克夫妻
三、单亲+一个孩子
后面两者都是小众群体。
总之不论如何,这类房子实质性的接盘群体,口子是收的非常小的。
它面向的,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
小众,意味着风险高。
而市场上买房需求最强烈、也最大众的群体,是传统的家庭(夫妻+娃+额外一个人带娃),
对居住面积的需求是刚性的。
至少需要两个独立的房间。
3.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在一定范围内,选地段要优于选面积,这个没毛病。
比如,同样的预算下,好地段的二房好过差地段的三房。
如果是在一线城市,这个范围还可以扩大到可改二的一房,因为它勉强也可以腾挪出一个家庭的居住空间。
但这种十几平的小单间,我觉得它的高价里有水分(学区房不在此列)。
因为这种房子真的非常非常不适合居住。
许多人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适合自住的,不适合投资;适合投资的,不适合自住。
这句话说得并不全面。
真正适合投资的应该是:
当下不适合自住,但未来(一般是几年)适合自住的房子。
而绝不是一直不适合住的房子。
一套房子从不适合居住到合适居住,经历的是周边配套,如产业、交通、学校、商场、医院等,不断完善的过程。
但房子的面积,永远不会增加。
买的时候不适合自住的面积,以后永远也不会适合自住。
4.
最后还回到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尽量把它扩展成一个普适性的话题:
在一线城市买房,同样的预算下,
一、距离远的二室一厅、上下班单程通勤时间1.5小时(即到就业中心的通勤时间可控,不超过1.5h);
二、距离近的小单间,上下班单程通勤时间0.5小时;
该怎么选?
二者都有价值,这是城市赋予的。
但如果二选一的话,我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这个结论可能不符合主流观点,但我认为这样逻辑才是自洽的。
大家可以讨论。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