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发现,身边留在老家县城、小城的同学朋友,买房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不喜欢贷款。
首付尽可能多出,把手头能拿出来的钱都拿出来做首付,还不够的部分再贷款。
贷款买房后,一攒下点钱,就想着提前还款。
虽然说,我一直是不建议大家全款买房,或者提前还房贷,
但我特别能理解这种做法。
在县城里买房的人,一套房住一辈子是很正常的事。
而除了少数体制内的工作,大部分人的收入并不稳定,没什么保障,
总想着趁着年轻还能赚钱,尽早把贷款还上。
这是很朴素的价值观。
最重要的是,县城的房子投资属性很弱,是真正的用来住的,
本质上是一件消费品,嗯…一件相对保值的消费品。
对于资产来说,贷款是杠杆,
但对于消费品来说,贷款就是负债。
负债肯定是想着早点还清,早点轻松。
接下来,你以为我要劝大家不要提前还款了吗?
—— 不是。
我只会劝有能力的赶紧提前还完,空出贷款名额去大城市买房。
这样,首房首贷的资格虽然没有了,
但在一些城市,“房贷已还清”仍然比“有一套房贷未还清”在首付比例上优势。
比如重庆,首房首贷首付二成,房贷记录已还清首付三成,有一套未还清首付四成。
比如珠海,首房首贷首付三成,房贷记录已还清首付四成,有一套未还清首付五成。
2.
当然,干脆不在县城买房是最好的。
只是对于在县城生活的人来说,这很难执行。
尤其是还有孩子要上学的家庭。
中国的家长们,在子女教育面前,几乎是到了什么都可以妥协的程度…
县城的房子为什么必须要买?因为房子绑定了学校。
像现在我们村里的年轻小两口,除非是家里完全没条件的,都会去县城买套房,
说是要面子也好,不愿意跟父母住一起也好,
但归根结底,最大的原因还是为了孩子上学。
随着村小、镇小不断萎缩,一个县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了县城里。
但凡能争取一下的,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只能等孩子初中毕业考上高中以后,再开始考虑把房子往大城市置换。
将来孩子大学毕业、工作,
有一套大城市的房,肯定要比有一套县城的房,对家庭助力大得多。
不论如何,我觉得这个意识起码还是要有的。
3.
不同地方的县城,情况不一样,不太适合一概而论。
比如江浙、福建一带的县城,房价过万很常见,甚至更高,
像义乌,房价都是奔着两万去的。
——这应该就是县城的天花板了,保值功能肯定要比绝大多数县城要好。
但拉到十几二十几年的维度上,投资仍然是不太值得的,
比如提前给孩子准备一套,这种,没必要。
有句话叫做,“长多则短多,长空则短空”。
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城市的房子长期值得看好,那么短期即使在跌也没关系,依然值得看好,
应该逢低买入。
反之,如果一个城市长期不值得看好,那么即使现在还在涨,也不值得买,
应该逢高出货。
4.
未来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房价差距,必然会越来越大。
举个例子:
深圳的房子,翻一倍,总价从400万涨到800万。
老家的房子,翻一倍,总价从80万涨到160万。
就算涨幅一样,二者的差距,已然从320万的变成了640万。
而实际上,小城市的房子再不可能跟大城市有同样的涨幅。
尤其是现在新生人口断崖式下跌,大城市都自顾不暇,
未来势必会想尽一切办法吸血。
指望高行政决策权的城市对在省内搞均衡发展,几乎不可能了。
小城市如果自身不给力,前景只会越来越暗淡,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件事儿。
前段时间,住建部发布通知提出给县城“限高”:
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占比应不低于75%,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
我记得早些年—— 大概十几年前的事儿了,
我老家,一个200万人口的四线城市,还曾出过停建6层住宅的规定。
我猜测,这个规定的初衷应该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便承载更多的人口。
结果...完全多虑了…
毕竟现在面临问题,是人口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