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以来,深圳不好的消息有点多。
1.
一是深房理的事儿实在闹得太大了…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
这个话题有点敏感,不多说。
另一个,也更值得让人警惕的是,
深圳的资金和人口,在减少。
资金方面,
截止2020年2月,深圳的资金总量是105422亿元,
而到了3月底,这个数字变成103551亿元。
减少了1871亿元。
罕见出现了负增长。
与之对比,上海2月底资金总量159025亿元,3月底160005亿元,增长了980亿元。
人口方面,说的不是常住人口,也不是户籍人口,——实际上这两个数字都是在增长的。
而是小学生入学人数。
深圳2020年深圳小学生招生人数19.07万,比去年下降了6.5%。
是继2019年之后连续第二年下降,下降幅度也有所增大(2019年下降了1%,在此之前都是增长)。
很早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
相比常住人口,小学生入校数量统计更加真实、准确,
因为它是一个一个“数人头”数出来的,而且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接近100%,几乎不存在漏算的情况。
这个数据也更能反映一座城市对青壮年人口的吸引力。
因为每个小学生背后是一整个家庭(年轻父母+孩子)。
一个城市每增加一个小学生,就代表着至少一对年轻夫妇的迁入,
是真的要扎根于此的那种迁入。
—— 当然,这个结论仅适用于常住人口同时也在增长的城市,
如果一个城市小学生入学人口增多,但常住人口减少,只能说明这里留守儿童多…
2.
资金的流失,原因有许多,
比如金融环境的变化,政策的收紧,等等。
但小学生入学人数减少,排除掉出生人口下降的因素后(2019-2020年小学生对应的2013-2014年出生的出生人口,是正增长的),
原因只能是,孩子到了入学年龄的家庭,正在逃离深圳。
为什么逃离,想想也知道。
上周我曾说过一个观点:
就算深圳没有出208调控,房价也不会涨到天上去。
因为有京沪的房价锚定。
是,深圳住宅供应是比北京上海少,所以价格很高,
但价格高同时也会让需求减少。
要知道,人是有脑子有脚的,
会思考,也会行动。
既然能因为你就业好、工资高而来,自然也会因为房价太高而离开。
注意,这里因为房价太高而离开的,并不都是认为在深圳买房无望而退居二线的人,
还有很多觉得深圳房价涨上去后性价比太低的人。
—— 同样的薪资待遇,北京上海也能给甚至还更高,为什么一定要死磕深圳?
大致是这样一个因果链:
深圳产业好、高薪就业机会多→高收入人群多,购买力强→ 房价高→ 叠加住宅供应少→ 房价进一步升高→高薪人口和部分就业机向其他城市(北京、上海)转移→ 深圳购买力减弱→ 房价停止上涨或者回落
所以,只要有其竞争者,就没有哪个城市的房价可以脱离合理区间,只涨不跌。
即便有短暂的脱离,也会很快回归。
深圳是这样,其他二线城市同理。
如今户籍制度全线放松、医保可以异地结算,交通工具发达,
人口流动效率空前提高。
对于一个个有手有脚可以谋生的人来说,没有哪个城市是不可替代的。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所以,哪个城市也不要有优越感。
央妈都说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人。
城市的管理者,应该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以及完善教育医疗等保障,以争取更多的人口。
3.
扯远了,说回深圳的房价。
208新政以后,市场价格已经看不到了。
但不用猜,一定是跌了。
一个市场能接受什么样的价格,跟看客们没关系,只有掏出真金白银来买的人才能决定。
而到了真正的“买”这一步的人,无非就是看两点:
首付能不能付得起、月供能不能还得上。
显然,208新政以后,绝大部分房源都出现了无法贷足的情况,
相当于首付门槛瞬间提高一大截。
而且是不分刚需、改善、投资的无差别打击。
这一点是核武器级别的,
北京市场之前为什么一直涨不起来?最大的原因就是杠杆率太低,只有首套首贷的刚需可以勉强把杠杆加足,
所以每年都只有500万以下的刚需市场能回暖一点。
所以去年年底经营贷放松,北京高总价的房子马上就迎来了一波大行情。
深圳二手房按照指导价贷款以后,杠杆率实质上降得已经比北京还低。
房价必跌无疑。
现在买卖双方的僵持,只是一个开始。
预计至少两年内,深圳不会再有什么好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