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受到疫情和三道红线政策的冲击,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整体上展现较强韧性。不过,对于很多房企来说,算是近几年来最难熬的一年。有的房企总算是苦尽甘来,也有的房企仍然是岌岌可危,而有的房企甚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共计有408家房企发布了相关破产文书。
其中,广东(23%)位列破产房企数量的首位,其次是浙江(10%)和湖南(10%),并列第二,江苏(7%)位列第三,这四个省的破产房企数量合计占比达到2020年全国破产房企总量的一半。
熬过了跌宕起伏的2020年,迎来了充满期待的2021年。那么,2021年地产行业到底将如何走向?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冲击与挑战?
为此,我们特意整理了绿地、旭辉、融信、中梁等标杆房企的12位地产大咖对未来楼市的十大判断,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01
2021年地产行业仍是维稳为主
越是热点城市,越有政策加码
去年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地产人都期望调控政策会有所松绑。可事实证明,不但没有取消限购限贷,反而出台了“三道红线”,未来对于政策松绑不要抱有太多幻想。
对于今年政策方面的走势,可以从去年几个重要节点,得出一个大致判:去年政治局会议未提房住不炒,提到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房住不炒”,说要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关于租赁房的内容比较多。两会则提到,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要加快老旧小区的改造,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其实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对房地产比较中性的政策,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还是维稳的态度。
具体来看, 2021年政策层面,整体上中性偏好。对于部分库存城市,预判会因城施策适当松绑,但是“房住不炒”依旧是主基调。
从政策变动角度来看,如果哪个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必然也会导致更严厉的调控措施出台。从放松的角度来看,国内大部分城市是对户籍制度的放松。这从2021年年初,几大热点城市的政策面反应,就不难看出一二。
比如,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样板”城市深圳,继去年9月份“715”补上关于打击“假离婚”的漏洞之后,最近又迎来了调控再加码,假结婚假离婚都被堵上,甚至不排除继续加码调控!
还有魔都上海的调控也提前而至,发布了《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目标直指:打击“打新”,抑制二手房涨价。
可见,对于热点城市,管理一直会保持高度的警惕,抑制过热,政策随时会加码。
02
整体行情略好于2020年
北上广深的房价或会继续上涨
对于今年行情,大家比较看好一二线城市,认为会略好于2020年。
但分化还会继续,而且会进一步加剧,有些城市依然处于调整期,但也有一些城市市场开始筑底复苏,开启新周期。
从区域来看,2021年长三角城市房价将保持温和上涨,珠三角市场可能受调控影响而有所降温,但市场基本面仍然强劲。
具体城市来看,一线城市中,深圳在2020年经历了上涨并被调控加码后,虽然市场逐渐退烧,但整个走势仍会温和上涨。
上海在2020年下半年就开启了上涨之路,2021年初就推出调控新政,预计会在今年下半年慢慢走向平稳。
广州目前也开始了新一轮行情,成交比较活跃,前几天还爆出了部分小区抱团涨价的新闻,跟去年深圳一样,熟悉的套路。
北京作为一线城市最后的价格洼地,2021年有望开启新周期。据中原数据统计,2020年北京二手房成交量达到16.88万套,新房成交高达4.9万套,市场回暖迹象明显。目前学区房的行情已启动,预判春节过后,房价会逐渐开始有所体现。
此外,二三线城市中,杭州、南京、合肥、佛山、成都、厦门有开启新周期迹象,还有长沙、武汉、郑州、天津、青岛也有希望迎来新行情。
03
90后成购房主力
三房或成新刚需,两房将逐渐退出舞台
这次的疫情,不仅改变很多人的生活理念,也改变了很多人房产消费的习惯。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二手房成交套均面积在放大,可见改善性需求增长比较快,预计未来改善的成交比重会越来越大。
这一点,也在数据上得到验证。据克而瑞统计,从2015年-2020年各城市商品住宅各房型成交套数占比来看,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三房成交占比均不断提升,而二房成交占比明显逐年降低。
2015年,一线城市一房、二房成交占比有40%,到2020年,这个比例降到了29.7%。二线城市,一、二房成交占比也从2015年的45%下降到了18.5%
未来,三房或将成主流户型,而且人均面积会不断增大。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大家都要买三房了?一方面,置换成本太高,能一步到位就尽量一步到位;另一方面,90后现在已经成为购房主力,他们普遍到了适婚年龄,需要父母协助带娃,常见的家庭结构是三代同堂,三房成为刚需。
04
未来行业低利润将成为常态
拿地王或如踩“地雷”,等死
随着土地红利、刚需红利、金融红利的消失,房地产行业全面进入低增长低利润的双低时代。
第一,房企增速的拐点已到。
自三道红线的全面实施,等于控制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杠杆率,按照总资产负债率70%来计算,行业的总杠杆就限制在了3.3倍,谁都不能超。因此,房企的增速在2019年就是一个拐点,2020年及以后,不会再出现像以前那么40-60%的复合增长率了,此后普遍将维持在10-20%的范围内。
第二,低利润将成为常态。
其实,房地产行业早已进入了风险投资时代。这个过程当中,房企拿了很多项目,但有很多并不赚钱,很多在亏钱,甚至很多地王项目在等死。
比如现在很多招拍挂的项目,基本都没什么利润,甚至部分项目的利润在3%~5%。虽然房企依然是在增长的,但挣钱会越来越难。不过,这相比很多其他行业来说,还是很幸福的。
最重要的是,要把未来想得坏一点,尽早把能力培养起来,练好内功。如果市场变好,你会过得更舒服,如果市场很坏,你也能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关注调控等短期因素,更要关注影响大局的慢变量。比如人口的拐点变化,不同机构推测,中国总人口在2025-2027年左右会下降。短期因素可以自我调节,但这些慢变量,是基本不可改变的慢变量。
05
只卖房的开发商,不是好房企
资本和资产的结合或将成“新蓝海”
去年贝壳上市引发全行业轰动,首日市值就破了400亿美元,如今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42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5457亿元)。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一家才十多年的轻资产公司市值可以这么高,比做了几十年的万科、碧桂园等头部房企还高。
背后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房企现有的商业模式越来越不值钱;另一方面是,负债太高,造成房企估值不高。这是因为绝大部分房企出问题,基本都是输在了现金流,这就导致资本市场认为房企的抗风险能力差。
现在地产行业已经是存量时代,依靠卖房来扩大规模,再做成一年销售额几千亿巨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未来十年,如果你还是一个买地建房卖房的开发商,注定不可能创造其他价值。可如果你改变商业模式,成为一种新的资产管理公司,将资本和资产结合,变成中国的黑石,未来估值则不可想象。
06
房企可用杠杆越来越少
必须最大化经营杠杆的作用
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史上,曾经有很多杠杆,比如财务杠杆,还有土地杠杆、资本杠杆、经营杠杆和合作杠杆。如今土地杠杆、资本杠杆、财务杠杆基本都消失了。从目前来看,只有经营杠杆和合作杠杆可用,就必须最大化利用这两个杠杆。
比如,经营杠杆,一般高周转的房企用得比较好。
以前从拿地到施工,通常要5个月,如果通过运营提升,就可以将这个周期缩短到3个月甚至2.5个月,这样,高周转房企就能实现快速开发快速开盘,缩短经营性现金流回正周期。
除了经营杠杆,还有合作杠杆。现在80%的房企都有做合作开发,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合作开发,一定要选好合作伙伴,不然后续合作很麻烦。因此,要优先考虑资金实力强大的企业,一方面能减少自身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强强合作,也能树立起良好的品牌美誉度。
07
新一线城市或是机会点
在熟悉的地方要做到极致深耕
众所周知,现在市场都不好做,大家都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现在做的大的房企,基本都是全国布局。此时,选择什么样的区域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了,如果选错了区域,还是挺危险的事。那么,势必就要精准投资,同时通过极致的区域深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企业经营。
第一,新一线城市是机会点。
一方面,今年招拍挂市场,一线城市的拿地溢价率普遍都非常高,虽然从资金角度来看,很安全,但门槛也高;另一方面,一线城市很多都有“限价”,利润都很薄。
建议房企关注新一线二线城市,比如2020年表现抢眼的杭州,还有新的二线城市,如都市圈里的高铁节点、省会、计划单列市等,这些城市可能就是机会点。
第二,在熟悉的地方将优势发挥到极致。
一方面,将效益不好的区域收缩掉,将资源投到成熟的区域公司,这样做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深耕区域要做到四个熟悉:在熟悉的区域做熟悉的产品,用熟悉的团队和熟悉的供应方、合作资源。在这四个熟悉之下,能保持深耕的极致。
同时,极致的深耕还能保持竞争力。比如,原来你在十个城市做十个项目,现在在一个城市做十个项目,各项管理成本低很多,它一定会愿意让利给甲方,这样深度捆绑在一起,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
第三,对于机会型区域,要速战速决。
除了深耕区域,还有一些机会型区域,机缘巧合拿到一个不错的项目,这当然也可以做,但这种区域一定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速战速决。
08
地产的未来一定向上捅破天
而不是一味压低成本
每个行业都有天花板,地产行业也一样。目前行业里面,有些品牌房企溢价能力可以达到20%-30%。相反,有些地产项目不断降价,还是没人买。这其实反映出房地产行业出现了高品质需求的买方市场。
一方面,只要你产品好,哪怕比竞品卖贵20%,客户也认,因为他们愿意为高品质产品买单;另一方面,很多客户需求没有被满足,有待房企去挖掘。
比如,房子会专门考虑给宠物设计一个房间吗?如果你养猫,家具不耐磨是很麻烦的事情。再比如,疫情后需要居家办公,以前搞一间书房是做做样子,今天在家要跟人开会都没空间,需求没有被满足。
其实,从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房企也应该注重提升产品品质。只有把天花板拉高,才能将更多的优势资源、资本和人力,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这个行业来,这个行业才能更好地良性发展。反之,则亦然。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华为手机,这几年通过把行业天花板拉高,它下面就有很多同行业类的企业,这样,大家就都有了生存空间。相反有些行业,天花板不断往下压,最后导致整个产业都被淘汰。
至于如何拉高?手段有很多,除了提升产品质量,还可以从美学、艺术、科技、精神消费等层面去丰富社区,甚至还可以通过增加健康配套、提升服务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要向市场要效益,而不是一味的压低成本。只有通过更多的溢价,才能让这个行业不断的进化。这样,就会使得每个人在这里面,都有自己的空间,投资人有回报,职业经理人也有成长,从业人员也有自己的业绩。
09
房企也需要“特种兵”
让真正优秀的人收益更多
未来地产行业的组织形式可能会演变成小团队协同作战模式,一个区域公司不再像以前一样,几百人的大团队,以后很有可能十来个人的小团队来干,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比如,去年年底碧桂园就提出来在新区域要打造“极简组织”新区域平台仅配置约10人,包括投资、运营、成本和综合类(人力行政/外联),每类2~4人。项目公司只配3人,包括项目总、工程经理和项目综管。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主要是采用了大总包模式。
这很有可能,会是未来地产组织变革的一个演变趋势。因为地产行业的利润在下降,提高人均效能成为大势所趋。这样,不但能降低成本,还能提高员工待遇。比如,很多房企之所以能发比较高的奖金,原因在于组织精简,比如原来要300人,现在只要200人,这样每个员工都可以涨薪水,也同时降低了企业成本。
甚至,未来同一城市团队共用、跨区域人才共享等也可能会成为趋势。如今有的房企在区域层面成立优秀人才池,哪里需要就派往哪里,让优秀人才在全国内充分流动起来,形成灵活的作战单元,不但大大提高区域战斗力,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10
房企多元化或迎来新一轮爆发
未来千万不要选错赛道
近几年很多房企都在多元化发展,比如碧桂园、恒大等,就算没有多元化发展,也在研究怎么转型。
但现在房地产行业容错率越来越低,选错了赛道是很致命的问题。因此,对于房企战略上的规划把握能力、布局能力要求很强,才能做正确的事情。
那么,怎么判断一个赛道的价值?
那就是要有尽可能多的、不受限制的客户。另外一个,现金流的稳定性。
物业这两年为什么这么火?一方面物业是轻资产行业,没有太多负债,不少物业公司,基本是零负债;另一方面,客户数量庞大,而且天然具备与客户的黏性,客户不断为业主提供服务,这也意味着未来收入增长潜力巨大。
这也是为什么跟房地产行业相比,物业行业估值这么高的原因。所以,对于有物业或者是生活服务的房企,如果物业有上市计划,千万不要停,要尽量往前赶。
具体来看,地产多元化,可能会有以下方向:
一是从主业出发,围绕上下游业务进行扩展。
居住服务类是重要投资方向之一,包括房地产经纪行业、物业、文旅、长租、联合办公、智能家居、装修装饰等等。
二是跳出主业,跨行业发展。
机器人、汽车、农业、体育、文化、生命科学,就属于这一类。
这一类发展的机会,在于技术进步、消费升级,技术进步可以诞生全新的产品,消费升级可以诞生全新的市场,对于新进企业和资本来说,这就是机会。目前来看,我国中产阶层已经越来越庞大,相关市场逐渐成熟,需要不断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