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哥们儿要说的这个话题听着有点怪,粤语和深圳房价的关系,哪儿跟哪儿?且听我慢慢说。
昨天闲来无事看电视,看了广东珠江台在播《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已经连续播了20多年的广州轻喜剧。广东人应该都无人不知吧,这几年不知道怎么样,但那些年,这部粤语白话方言讲述的轻喜剧真的是笑料百出,令人捧腹,每天晚上围坐等看。
我是20多年前来深圳的,那时候还是个中学生。来的时候,有个在深圳长大的同龄远房亲戚问我:你会不会讲白话?如果不会,可能会被人欺负的。吓得我这个白话半吊子的客家人不敢和同学说话,生怕被“飞仔”收保护费,哈哈哈哈哈。
那个年代,我们管那些混混学生叫“飞仔”,指的是飞扬跋扈专门欺负同学甚至收人保护费的烂仔。按现在的说法,这种行为叫校园霸凌。当时,校园霸凌的主要对象就是那些从外地(尤其外省)来深圳读书的孩子。
这群学生的经典形象就是抽烟、染发、喇叭裤,同时,多数人少不了的是操一口粤语,有点像香港电影《古惑仔》的造型。他们嘴里经常飙一个骂外省人的粤语词汇,叫“捞B”,意思是土了吧唧、乡土气息浓厚的外省人。
虽然我是广东客家人,但是因为来深圳之前在外省读了几年书,接受了“普通话”的改造,所以反而普通话和母语客家话比粤语讲的好,仅有的粤语基础都是看TVB电视剧和香港电影学来的,讲的麻麻地。
所以我也常常自嘲,作为一个广东人,但形象气质上还是一个“捞B”。现在想想,兄弟我能在那个艰难的时代“活下来”,也不容易啊!哈哈哈哈哈,开个玩笑。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想表达的是,在大约20年前,粤语在深圳的社交圈里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校园这个场景里。
普通话远没有今天这样一统江湖。我最近也特意问了几个念中小学的亲戚孩子,他们都表示学校里同学间不讲粤语,而且自己也不太会讲粤语。
如今,如果不是在老罗湖,特别是口岸一带,相信大家已经很少能听到人讲粤语了。我想,说粤语在深圳走向衰亡可能有点夸张,但是这门语言在这里逐步式微,演化为一门小众语言已成定局。作为一个地理位置很“广东”的城市,这还是很让人倍感可惜的。
这里面,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国家推广普通话。这些年出了很多政策提高普通话的普及度,特别在校园里,这客观上导致了粤语被边缘化。
二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式微。深圳与香港的特殊关系就不用多说了,香港流行文化(音乐和电影)曾经对内地(特别是紧挨着的深圳)有巨大影响,但是这些年来也一直走下坡路。我们看到更多的,反而是香港艺人开始进入内地市场,学讲普通话。
三是外省人口的急剧增加,广东人占深圳人口的比例下降。这一点尤为重要。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自80年代初就吸引了全国的人才前来,这是事实。但是,80年代,甚至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交通的瓶颈没有完全解决,无论是轨道交通,还是陆路的高速公路,这些目前看来已很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当时都还是比较弱的。
那个时候,从粤东粤西坐车来深圳一趟,10个小时并不夸张,更不用说广东省外了。所以,早期深圳吸引的外地人里,除了部分省外来客,最核心的人口还是广东省内的,尤其以粤东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居多。
这两个地方的人,现在占据深圳总人口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现在在深圳街头,你听到潮汕话和客家话的概率,可能都比粤语要高一些。
要想富,先修路。
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往各个方向的高速公路、动车和高铁相继开通,除了通往江西的赣深高铁还没有开通(据说2021年12月开通)外,通往广西、湖南湖北和福建这几个相邻不远的省份的动车高铁早就欧了,极大地缩短了这些地方来往深圳的时间。
于是,“打工人”们陆陆续续从这些外省来深圳打(搬)拼(砖)。这里面,还有一个广州的因素要说一下。四大一线城市,广深距离非常近,主城区不到150公里。理论上,不管是对广东省内人还是省外人,有两个一线城市可以选择去打拼。
从城市的文化基因来看,深圳对这些人的吸引力会更大,因为北上广虽然外来人口多,但基础人口均以本地人为主,多多少少都有排外的思想存在。
哪怕早期的深圳,也有这样的问题,广东本省人较多,且由于发展的早先富起来了,对欠发达的外省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见,所以出现了开头明楼兄作为非典型广东人初来深圳不敢开口说话“怕被打”的情况(哈哈哈哈哈哈哈,just kidding)。
好在,这些广东本省人很多祖籍也不是深圳本地的,所以无论怎么样,都不会从根子上形成北京上海那种非常明显的排外情绪,广州应该说也有,但没有北京上海浓厚。改革开放前沿的省份,还是不一样,对外省人口有很大吸引力,反正大家都是抱着赚钱的目的来深圳的。
这样的文化越往后走越能体现出对外省人口的吸引力,两湖的、江西的、四川重庆的,都不少,口口相传,组团来深圳赚钱了。到了前些年,深圳吸引人才的口号直接变成“来了就是深圳人”,杀伤力还是挺大的,来了买不买得起房另说,但这种胸怀还是吸引了很多新近几年的外地人(尤其是外省人)。
外省人大量涌入深圳,其中的一个结果就是粤语的地位更尴尬,从当年我上学时要“假装会说粤语”以防身,到最近这些年在工作单位几乎听不到粤语,这无疑是个巨变。
我们再找几个数据来看看。
随着外省人入深的越来越多,深圳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极具包容性,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在深圳官方统计的1343万常住人口中,只有不到500万户籍人口,而且哪怕这500万户籍人口里,绝大部分也是改开后才从外地迁入深圳的。
从外来常住人口的占比来看,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占比最高,达到了63%,远高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
在这些外省人里,数据显示,TOP3的来源地是湖南、广西和江西。这个很好理解,都是邻近省份,地理距离近。此外,湖北、四川、重庆也不少。深圳到处可见的湘菜馆、桂林米粉、川菜馆、重庆火锅,是其中一个例证。
如果说深圳在90年代还有一些地域歧视,广东人鄙视外省人为“捞B”,你让现在深圳的广东人喊喊“捞B”试试,分分钟要挨揍,外省人的力量可不比广东人弱。所以有了这么句话:广州是广东人的广州,深圳是全中国的深圳。
不过,更大的可能是,连很多广东人自己也忘了“捞B”是什么意思,毕竟粤语用的少也生疏了,广东人的后代在深圳都很少讲粤语了。
粤语在深圳的逐渐衰落部分反映了深圳的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我认为,深圳的这个人口结构特点对于解释深圳楼市多年的连续上涨是很有说服力的。
基本上,如果一个地方的楼市纯粹依靠本地人消化的话,大概率没什么希望的,比如鹤岗,别说外地人,连本地人都不够了。深圳是天平的另一个极端,别说常住的非户籍人口想买,就连很多深圳户籍的“本地人”都不一定有商品房。
而且,我认为从全国各地来深圳打拼的这些外省人,有点类似几百年从欧洲去美国寻找新世界发展的人。这些人里,除了中央政策支持派来的各地方建设兵团外,其他的很多人要么本就是精英,要么就是在老家有点过不下去的“亡命之徒”,都是奔着打破束缚搞钱的目的来的。
说白了,深圳对这群人心里的早期定位,就是个赚钱的地方。深圳的发展能有今天,不仅要感谢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要感谢这帮狼性十足的“搞钱人”。
但是这种刻在深圳骨子里的搞钱文化和基因,体现在楼市层面,就不是太好。结果是炒作投机风气比国内任何城市都要浓厚。在715新政前的那篇分析(《写在传言中的深圳调控政策出台前...》)里,我其实也写到过这点:
还有很多人说,深圳就是个赚钱的地方(貌似暗含贬义)。这个说法我非常认可,一个只用了40年就从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可不就是个赚钱的地方吗?说赚钱这话这并不可耻。那些来了深圳赚到钱的人,留下来了,那些没赚到钱的,可能走了,也可能还在坚守。
如果这个逻辑是对的,那么其实杭州楼市这几年的疯狂,也比较说的通,因为近些年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杭州引入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其中,2019年杭州的人口净流入首次超过深圳位列全国第一,外来人口数量已越来越多。
声明一点,我写这些,不是支持炒房有理,我只是从其中一个角度去解释炒房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希望大家客观理性看待炒房,认清炒房的根源在于有利可图,房子不够。
所以还没买的,具备条件了还是尽量买吧,跌还真挺不容易看到的。祝各位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