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米OV等移动终端巨头高速增长的同时,大量中国制造企业也在世界一流行列,比如显示面板巨头京东方,屏下指纹模组制造企业汇顶科技,锂电解决方案欣旺达等。
随着今年黑天鹅事件频繁发生,制造业遭受重创,移动终端大厂无不把供应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客观上帮助国内制造业快速走出低谷。
同时,在“内部循环”的背景下,手机厂商也在积极响应号召,寻求供应链国产化。巨无霸转向利好国内制造业,一些仰慕已久的企业终于有机会进入各大供应链巨头的法眼。
另外,小米曾有过手握不断攀升的销量镇稳供应商的经历,让他们长久以来愿意以低毛利换取规模优势。但近年来,国内移动终端市场逐渐进入存量市场,部分企业开始重视利润。
道理很简单,企业要发展,如果从终端大厂赚不到钱,他们就不会为了这个而抛头颅洒热血。不刺激兴趣,哪里有激情?
一号。
繁荣和衰退都是供应链。
近10年来,许多互联网巨头介入手机制造领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供应链上败北,比如乐视、360、腾讯、锤子,只有小米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为巨头后,背后的雷军及其团队付出了不懈努力。
初期的小米市场份额不足,在供应商面前只能忍气吞声。
2011年3月26日,顶着核辐射的危险,雷军带着林斌、刘德毕恭毕敬地飞到日本夏普总部,高情商调停和个人魅力,最终感动了厂商,从而解决了初创期的供应链问题。
即使是这样,小米也无法像魅族那样从三星手中接过最好的OLED显示屏,不时还飞过各种颜色的幺蛾子,一度让产品走进期货模式。
比如延长核心部件的供应周期。还有两年的处理器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拿到货,打声招呼,加单,减单都可以调整。之后这个循环逐渐延长,从3个月一度延长到半年,严重影响了小米手机的销售。
当年米6缺货是因为供应链反馈说三星内存要过一年才能交货,曾经林斌和三星高管喝过酒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后来也没用了,韩国人傲慢的要求小米提前一年提出申请,不能取消订单。
不但货难拿,协议也很苛刻,手机中的任何一个零件都会因为某些厂商推迟交货而导致新手机不能上市。比如2015年,高通820芯片的延迟发布,使得小米5的推出推迟了几个月。
外界形势恶化,内部也出现危机。一度供应链稳定的“三公”制度由于人员变动执行力下降。
林斌曾主动请缨重返董事会,但雷军却对提议予以否认。”当然不能让老大管销售”,首长脸色大变,林斌也只能是迎头赶上。
经营供应链,主要面向供应商高层以及高管,他们有很高的修养,有很强的说服力,最重要的是不需要雷军降维,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且管理销售既要下场喝茶喝茶,舍得宽衣解带(林斌跑了两次),又要面对渠道销售商,雷总集团的底牌怎么能随便示人?
该小组花费大量时间调整供应链布局。
人员方面,以身体虚弱为由让周光平休假式休养,慢慢淡出管理行列,一些年轻人有了突围的机会。可以手机业务没有生态链的张锋,在关键时刻没能解燃眉之急,雷军很久都只能亲自下场笼络人心,陪供应商开会,爬山,异常辛苦。
握紧庞大的市场份额,前几年雷军可以挺身而出,向供应商提出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尽可能地压低价格,还可以举行年度供应商大会,像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诺贝尔奖那样,拉拢一批,敲打一批。
头目治,但治难。
自2017年以来,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各大厂商竞争加剧,不管是哪个品牌都想制造爆款,尽可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样手机频繁迭代,处理不好供应商关系,很容易让新款发布落后于友商。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同志被糖衣炮弹击中,队伍中作风问题频发。2016年小米电视业务负责人落马,两年后,一位营销总监带着员工接受贿赂,令一向克勤克俭的雷军非常气愤,三番五次地整顿供应链,将作风建设推向了一个高度。
但是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处理不好容易伤根。
暴风雨时内部整风是有效的,防止糖衣炮弹外流只能起作用。我怕有几家大的移动终端厂家拉着供应商一起解决自己的问题,看得出雷总是在下定决心。
也许是因为缺少“小米”能吃苦的基因,近两年来小米以另一种方式提升了那些企业的含米量,模仿生态链,大手笔投资控制供应链。值得肯定的是,在向供应链注入活力的同时,还能解出上游企业资金需求,也能培养供应商的看齐意识和大局观。
小米基金去年花了5000万元买下了方邦股份3.33%的股份。该公司是电磁屏蔽膜的龙头企业,在手机零部件生产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最大客户是FPC(柔性印刷线路板)生产商厦门弘信电子,后者的客户几乎涵盖了国内显示器巨头。
六月,小米出手的次数增多了。
其中一款就是显示模组自动化设备供应商智云公司出现小米的身影。小米创始人谭永良以每股9.26元的价格转让了1335.89万股小米科技(武汉)股份,超过1.2亿元的投资使小米成为该公司第四大股东。
另外一项是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参与顺络电子15亿规模的定增,小米认购比例高达27.03%,是四大战投中出手最大的。该公司拟将资金投入片式电感扩产,微波器件扩产,汽车电子产业产业化,精细陶瓷产业扩产。
可以手机产业链巨大,想要以入股的方式覆盖整个手机行业无异于天方夜谭。
二度
越接近小米,就越有全局的眼光。
难处不多,反之亦然。若把目光集中在小米众多供应商的经营状况上,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刚过八月份,不少手机厂商相继公布业绩,不少企业受宏观不利形势影响,出现一系列经营问题,如营收增长乏力,毛利率偏低,回款周期长等。
例如,目前A股共有108家小米概念股上市,除IoT生态链企业外,还包括数十家小米手机零部件供应商。大多数公司不仅提供产品给小米,同时也供应给其他移动终端大厂。
大工厂与供应商的合作细节往往昔涉及商业秘密,大部分公司不会透露具体细节,在研究中存在一定难度。挑选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历年投资者互动的资料,或许可以窥探一下。
金龙机电、火炬电子、普路通、爱施德等十家公司与小米有多年合作,在合作初期,它们的收入规模就超过了一个台阶。另外,净利润和毛利率的关系不大,而且回笼周期的增加,使这些企业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放缓。
从历史上来看,四家公司对小米的业务依赖程度较高,根据前几年的信息推算,小米是他们的主要客户之一。特别是普路通,与小米相比,它的营收曾高达42.67%。另外一个是火炬电子,2014年仅与小米的合作规模就达到了其当年总收入的69%。
从2015年开始,除了火炬电子的年度正增长之外,有四家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速低于预期,另外三家最近两年的增长也低于预期,其中金龙机电和普路通也出现负增长。有趣的是,在2017-2018年,这两家公司的增速都出现了下滑,而此时,小米手机市场份额却在逐渐下降。
小米业务线广,还有起起伏伏的AIoT、手机产业不济伤不了本,但部分供应商只向小米提供移动终端产品,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因而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除了营业收入下滑之外,仅火炬电子和爱施德两家公司实现了较大增长。尽管这四家公司的营收规模不小,但盈利能力不佳,尤其是金龙机电和普路通,其2016-2018年净利润增速下滑非常明显,前者连续亏损,几乎成了“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