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宏观经济新闻资讯网财经库

宏观经济新闻资讯
    CAIJINGKU.NET

"年轻“的飞鹤遇上”大叔“蒙牛

  “他做我就不做。”

  1998年,伊利的二把手牛根生和老大哥分手,无疑年被开除。第二年,有馊主意的老牛卖了家产,拉拢老系,创立蒙牛,发誓要和伊利竞争。

  在卖方为王的时代,随着“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激烈竞争,蒙牛迅速崛起,奇迹般地在中国乳业独占鳌头。

  但2011年,重组后的伊利一举超越蒙牛(HK:02319),从此在boss的位置上越来越稳。蒙牛不可能全心追上,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算是稳坐二胎的位置了。

  直到2019年,一个东北热捧把他的贺飞奶粉(HK:06186)捧上天。港股上市不到半年,贺飞市值就超过蒙牛,现在两者差距已经扩大到100多亿港元。当时,中国乳业的第二次所有权变更非常猖獗。

  投资者的偏好并非空穴来风。

  2019年蒙牛营收791.64亿,净利润41.05亿;贺飞营收137.69亿元,净利润39.35亿元。虽然蒙牛在收入方面仍比贺飞大几倍,但利润方面几乎相同。2020年上半年,贺飞走得更远,留给蒙牛的净利润为27.53亿元。单从PE来说,蒙牛是估值更高的。

  贺飞的崛起再次证实了一个事实:品类变化是乳制品行业座位波动的主旋律。就像伊利和蒙牛用常温牛奶逆光一样,现在贺飞正以类似的方式重新定义其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地位。

  不过说到底,比起“单手”飞鹤,蒙牛的家境明显更富裕,廉颇虽老,但还是有一战之力。在短时间内,很难真正区分中国乳业争夺第二名的高低。

  /01/飞鹤腾飞,品类胜,营销封神。

  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关闭的工厂,到与蒙牛竞争的中国乳业巨头,这个类别是飞鹤腾飞的关键变量。

  伊利和蒙牛全面布局了鲜奶、酸奶、奶粉、乳饮料、冰淇淋等各种品类,然后推出了几个N系列产品,而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奶粉领域的贺飞,却不像他们那样只拿一勺饮料。目前这是飞鹤的优势。

  虽然蒙牛的各种产品仍在各大超市的货架上与伊利竞争促销,但贺飞的产品正在母婴店以超高的价格被无数宝妈带回家。

  飞鹤有多贵?以其明星产品星飞帆2为例,700g大箱零售价一般为269元,相当于384元/kg。这个价格不仅在国产奶粉中遥遥领先,在国外品牌中也遥遥领先。

  飞鹤为什么能卖这么贵?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婴儿吃奶粉。那是一个叫“四足吞金兽”的群体。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这些小爱情鸟很会花钱。

  但买单的是父母。“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基本共识,更何况奶粉是孩子生长发育早期最关键的一环。

  因此,与基本乳制品没有太多的溢价能力不同,奶粉对质量非常敏感,但对价格非常不敏感。

  这给了贺飞无与伦比的盈利能力。2019年,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分别高达70.03%和28.58%,略低于毛、等几大白酒龙头,几乎触及一批消费类股。要知道,蒙牛的净利率只有个位数。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贺飞的收入远低于蒙牛,但其净利润却能与蒙牛相媲美。

  其实品类的选择也是伊利和蒙牛崛起的关键。中国乳业席位的变化也源于此。

  在21世纪的头几年以及很长一段时间之前,光明乳业是中国乳业的霸主。

  当时我们现在普遍喝的常温液态奶还没有出现,牛奶销售主要以低温巴氏奶的形式。但是低温巴氏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保质期短,一般只有7天左右,运输和保存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这导致销售半径短。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各大乳品企业只能分区域,华东的光明城可谓是占尽地利。

  直到1993年,“乳品军火商”利乐(TetraPak)进入中国,伊利和蒙牛先后与之达成合作,使能保存更久、更适合长途运输的常温液态奶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由北向南运奶收归国有的伊利、蒙牛逐渐做大做强,而选择坚持低温巴氏奶的光芒逐渐衰落。

  这一刻和那一刻一样。如果说伊利和蒙牛战胜光明是常温液态奶的胜利,那么贺飞战胜蒙牛无疑是奶粉的胜利。

  但是,飞鹤生来就没那么帅。营销是贺飞腾飞的另一个关键变量。

  事实上,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一下子把国产奶粉钉在了耻辱柱上。一时间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信任,被抢的国外品牌趁机迅速占领一二线市场。即使是没有问题的飞鹤,也只能退守三四线市场,与国产品牌打价格战,被迫发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这种转变发生在2015年,当时增长停滞多年的贺飞提出了改变命运的新方向——“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体质”。

  2016年,贺飞赌上5.5亿元的巨额营销费用,高调宣传品牌,同时找到新宝妈章子怡代言。直接把“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等同于贺飞奶粉。

  毫无疑问,这种宣传对新手妈妈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听到这句话,你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外国奶粉是不是不适合中国宝宝?”正是有了这个口号,贺飞打破了多年来对外国奶粉的遏制。

  在消费品史上,这绝对是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就像当年的阳原饮,以“老用脑子,多喝六个核桃”的精准定位,迅速凸显了河北大哥承德露露的包围圈。

  为了配合品牌推广,在生产方面,贺飞还削减了一条低端产品生产线,重点放在高端。在销售终端,注重母婴渠道建设,不仅给予高额返点,还发展了数万销售+营养师团队,派往各大母婴店,与消费者保持密切联系。

  经过一系列的联合打击,消费者和渠道供应商对贺飞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贺飞的表现开始大幅提升。

  /02/蒙牛“迷失”了,老牛的离去导致动荡,大商业体系埋下祸根。

  品类是飞鹤腾飞的关键,但不能成为蒙牛被超越的借口。

  要知道,与蒙牛在品类上几乎持平的伊利,2019年的营收为902.23亿元,净利润为69.34亿元,稳居中国乃至亚洲乳业第一。

  说白了,关于中国乳业第二名的争议也与蒙牛自身的“迷失”有关。

  当初的蒙牛和今天的飞鹤一样凶猛。这个刚成立时没有奶源,没有市场,没有工厂的“三无企业”,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反击。原因是什么?

  答案也是激烈的营销。

  那是1999年,几乎是一夜之间,呼和浩特的主干道上出现了大量广告牌,上面写着“蒙牛乳业,打造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一时轰动。

  当时内蒙古乳业第一品牌是谁?当然是伊利,但是新成立的蒙牛是第二个吗?显然不是,本质上这是一种插队的打法。但这并不妨碍蒙牛在成立第一年靠贴牌生产实现近4000万的营收。

  从2003年开始,积累了一定资金的蒙牛不再提“内蒙古第二”的说法,而是高高在上。那一年,随着神舟五号的发射,蒙牛以“航天员专用奶”而闻名。2004年,蒙牛获得央视标王。2005年,蒙牛不仅成功押注现象级品种“超级女声”,还率先以“并非所有牛奶都叫Telunsu”打开高端市场...

  说老牛是中国奶业第一代营销大王,并无争议。

  除了品牌推广,蒙牛的彪悍也体现在渠道建设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经库立场

本文由 财经库 授权财经库发表,并经财经库编辑。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财经库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财经库)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m.ibrahimozcan.com/hongguan/20200922241242.html

未按规范转载者,财经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

账号 (必填)     密码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