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辣椒,洋葱,胡萝卜,茄子,西红柿,土豆,西兰花,这些普通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很多都是洋种子长成的,有些还基本完全依赖进口。
该品种的亩产可达3.5吨,淀粉含量为19%,比国产品种高6-7%。初秋阳光刺眼,刚刚收割还粘着黑土的土豆堆在地里。对此,黑龙江省克山县双丰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国志颇感满意,他告诉新闻周刊记者,今年又是一年的丰收之年。
被誉为“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的克山县,已经种植了一百多年。但记者发现,该县种植的马铃薯种子多为洋种。今年杨国志所在的合作社种植了4400亩土豆,全部来自“大西洋”——从美国进口种子。今年,克山县种植的大西洋品种土豆面积达到3万亩,约占全县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
近几年来,国际种业巨头把持我国种业市场。以世界前十名种子企业为代表的70多家国际种子企业进入中国,大量洋种向大田地渗透。美国先锋公司20多个玉米品种已覆盖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东北、黄淮海地区。
农民安家,种田为本。种子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更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来源。为了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必须对种子产业的基础、战略意义有更清醒的认识。近几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种子大多依赖国外”。
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本刊记者走访了粮食大省黑龙江、河南、湖南等地。许多农业干部、农民和行业专家反映,许多种子大量地依赖于国外,既影响了我国在国际种子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收割的源头,收割的背后,洋种卡脖子的烦恼会不会显现?
文章:王建,宋晓东,周楠,新闻周刊记者。
一许多种子都依赖外国。
记者调查发现,在我国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和大豆种子基本上是国产品种,小麦品种的国产率也较高,玉米和马铃薯种子部分依赖进口,许多蔬菜品种严重依赖洋种。
黑龙江省种子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黄春峰说,黑龙江省很多地方正在使用进口的玉米种子。如黑龙江北部地区种植的玉米,多为一家公司从德国引进的品种,具有早熟,脱水快,抗倒伏等特点,大面积推广。
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种子“先玉335”,推广至今已有十多年,是东北、华北玉米主产区的主要玉米品种,在部分地区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玉米品种。东北的一些育种工作者甚至自嘲道:“我们不需要育种,一个‘前玉335’就足够了。”
河南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指出,尽管小麦种子的国产化程度较高,但西部部分地区还存在进口的小麦品种。”以往主要食用品种为馒头、面条,原料以中筋小麦为主。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强筋弱筋小麦是用来做饼干、面包的,国内品种跟不上需求。
而且蔬菜种子更加依赖于海外市场。红辣椒,洋葱,胡萝卜,茄子,西红柿,土豆,西兰花,这些普通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很多都是洋种子长成的,有些还基本完全依赖进口。
湖南农科厅种业管理处工作人员刘鹏魁告诉记者,一般人吃的都是白萝卜,种子大多来自韩国。”韩国白萝卜比较修长,品相好,汁多渣少,耐贮藏。尽管价格比国内种籽贵20多倍,但仍然比当地萝卜更有竞争力。
黑龙江省海伦市今年向秋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了10000多亩辣椒,其中用以色列种子种植的有1700亩,还有近1000亩。”外国种子真好。就拿尖椒来说,国内的尖椒只能采二茬,国外的尖椒可以采三茬,而且外形好看,市场认可度高,卖得好,价钱也高。」该社社长高向秋说。
洋种不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其价格也远远高于国产种。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研究员张慧表示,一些蔬菜品种的洋种价格高出国产种子数十倍,以致“按粒卖、国产论斤”。
高向秋曾经种过一种进口辣椒,一亩地只种一粒就要1500多元。计算一下,进口的一颗种子需要2毛钱。”播下的时候,国产的种子是用沙子撒的,进口的种子要一粒一摆才行,以免浪费。他说。
育儿研发差距的背后。
刘鹏魁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国内种子研发能力逐渐增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但总体上与国外种业企业仍有较大差距,这反映了我国种业发展中的六个深层次问题。
首先,原始种质比较稀少。虽然我们国家的物种资源很丰富,但是很多地方品种正在迅速消失。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初步调查,在湖北、湖南、广西等6个省区市375个县,71.8%的当地粮食作物品种消失,其中不乏优良、抗病、耐旱的优良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据某水稻大省介绍,由于种质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当地水稻地方品种已由1956年的1366个减少到目前的80个,核心种质创制数量较少,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二,国家对长线育种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雷振生认为,育种是一项长期工作,但目前育种项目支持大多是短期的,3年的项目已经很少了,国家4~5年重点研发的技术项目更少了。每一年都要申请项目,既耗时又影响育种的连续性。”种子资源的培育不可能一年完成。若项目资金支持不连贯,一旦失去了种子资源,就难以恢复。
第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较弱,研发投入有限。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种子行业前50家企业年研发投入达15亿元,仅接近美国孟山都公司的1/7。雷振生告诉记者,国内育种企业的利润相对较低。以河南为例,全省有种子企业数百家,但绝大多数都是小企业,一般的企业很难做到十年一熟。一些小型企业甚至到试验田偷取其它企业或科研单位用来模仿的品种。
第四,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部分品种的育种研究与开发水平较低,甚至存在空白。黄春峰说,国外种子研发大多是大企业,收集种子资源源于百年积累,起步早,科研投入大。但我国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系还没有形成,投入有限,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协作。科技,资源,人才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有水稻育种专家告诉记者,如水稻育种,国际种业早已进入了分子育种、工厂化育种阶段,我国部分地区仍以传统育种手段为主,依靠眼见、手摸,分子标记的发展和辅助选择,种间杂交和胚胚挽救,花药培养和遗传转化,基因编辑和分子育种等技术应用较少。张慧说,黑龙江种植的胡萝卜、菠菜、长日照的洋葱等基本上都是洋种子,国内对这些品种的研究开发几乎是空白。
第五,人才支持的力度不够。据悉,目前我国的育种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商业化育种人才普遍短缺,对青年育种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尤显不足。雷振生举例说,他所在的小麦研究所去年只招一名员工,前些年连一个职位都没有。按照目前的科研需求,每年至少要引进4~5名新的人才,这使得育种科研人员数量不足,人才断层。
第六,对国外种质资源的管制越来越严格。黑龙江农业大学克山分院建立了“全国克山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圃”,承担了马铃薯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我院副院长刘喜才介绍,目前苗库已经收集了2600多份国内外马铃薯种质资源,其中很多都是国外野生种质资源,有助于育种研究和开发。但是近几年来,国外对种质资源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很难获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的育种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