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宏观经济新闻资讯网财经库

宏观经济新闻资讯
    CAIJINGKU.NET

深圳牛大了!10年人口流入793万,占大湾区1/3强

  中国人口达14.12亿人!广东一个省10年净增长超过2000万!

  今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结果显示:10年来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人口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广东成为人口增加最多的省份。

  数据分析显示:未来大湾区依然是人口流入最多的区域,这将为本地区楼市平稳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楼市在调整结束后,将随着经济复苏同步平稳发展,依然有望跑赢全国。

  珠三角人口增量占全国总增量 30%

  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持之一,而资金流也往往同人流同步流动。人口变化,最直接反应了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变化走向。

  从宏观数据看,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发布会上介绍: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而从区域数据看:广东是人口红利的受益最大的省份,而且继续领先。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广东一省即珠三角的人口增量占全国人口总增量的 30%。

  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宁吉喆表示: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

  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另外一个数据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增幅高达73%。

  大湾区继续成为全国吸引人才最热区域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是全国的整体情况,如果聚焦到珠三角大湾区,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

  从已公布的数据,简单推算便可看到:大湾区毫无疑问,将继续成为全国吸引人才最热的区域。因此,大湾区的楼市平稳发展,跑赢全国多数区域是大概率事件。

  从全国来看,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

  仅从当前数据便可发现,这已经出现老年人口大于新生人口的势头。老年化加速不可避免,劳动力人口会逐渐减少,劳动用工成本增加等是必然趋势,再加上全国各大城市高房价影响,全国房地产价格受到老龄化的影响将逐渐显现。

  对于不能持续吸引年轻人来对冲本地老龄化趋势的城市,房地产价格有可能持续横盘甚至逐渐走低。东北地区一些城市便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

  而位于珠三角的大湾区,过去10年则成为人口流入,以及人口增长的最大区域。全国10年人人口平均增长为5.38%,而广东省1亿人口中,新增人口2100万,增长超过20%。毫无疑问,在全国执行统一生育政策下,新增人口中大约15%的比例,为其他地方的移民人口。

  此外,湾区大地产注意到:在城乡人口方面,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从中可以看出:全国的城市化接近国际化标准,全国范围的城市化基本接近尾声。这意味着,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带来的发展红利不再是主要动力。

  因此,人口流动的主流,将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流动,变成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各经济强省、强市之间对其他省市流动人口的虹吸效应将继续明显。各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将更加白热化。因此,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将会逐渐显现。那个省市能对当前存在的3.76亿流动人口,产生强大而持续的吸引力,那个地方就获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此外,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也上升为15467人,增幅高达73%。这意味着,每年数百万新增大学生也将成为人才流动的主力军。

  仅从气候来说,天寒地冻的东北地区对年轻大学生的吸引力,先天不如风和日丽,蓝天白云充满活力的珠三角地区。此外,在强大地方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也最容易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深等一线城市落地。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和压力,有望逐渐降低,对冲高房价带来的负面作用。

  核心引擎城市深圳 楼市依然有望跑赢全国

  在珠三角地区,过去十年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毫无疑问是深圳。

  2020年公开的数据:人口净流入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天津、佛山、苏州、宁波和杭州。

  深圳以793.17万的净流入人口位居第二。2019年深圳市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年末常住人口达134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94.78万人,增长8.8%,占常住人口比重36.8%;常住非户籍人口849.10万人,增长0.1%,占比63.2%。

  近年来,深圳据说每年均可吸引四五十万流动人口。但其实,深圳的真实人口一直是个谜一样的存在。

  官方近年来一直对外表述通常是常住人口1300万。但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多数人选择未回乡过年,深圳官方表示,有1800万人在深圳过年。因此,目前深圳人口在2000万左右比较接近真实情况。

  早在2017年,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根据手机用户数据算出,即使考虑到一人多卡情况,深圳18岁以上的月常驻人口也超过2200万。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李江最近也在公开演讲中承认,深圳的实际居住人口早已超过了2000万

  按照每年新增40万人计算,三个人居住一套住房,也需要13万套住房。每人居住20平米,也需要新增建筑面积800万平米。

  1月11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2020年度房地产管理工作数据盘点》。

  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共批准预售商品房项目144个,建筑面积888.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9%。其中,商品住宅建筑面积507.13万平方米,5.15万套;商务公寓150.19万平方米,2.55万套。

  这是深圳开足马力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满足40万人的居住需求。

  因此,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深圳,其前景发展不可估量,但面临最核心的问题是,人多房少。2000万居住人口,但只有180多万套商品房,缺口巨大。

  持续人口流入,也引来了炒房资金,加剧了供需失衡。在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困难的2020年,深圳房价涨幅依然高达32.9%。很多热门小区,涨幅达到50%以上。

  在高房价挤压效应,产业调整和疫情三重压力下,让深圳的人口流入出现了卡顿。

  深圳202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为2682.07万户,比2019年末的2896.50万户减少了超过214万户。深圳固定电话用户,从2019年的430.80万户减少到了2020年末的400.84万户。深圳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从2019年末的2517.50万户减少到了2483.51万户。

  另外一个重要数据小学生招生人数,则直接显示出,来深圳人口在逐年下滑。

  2020年统计公报里的数据。2020年深圳各小学招生19.07万人,同比下降了6.5%。2019年统计数据,当年招生人数20.4万,同比下降1%。而在2018年,深圳小学生招生人数为20.63万人,同比大增了13.7%。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判断:2019年和2020年,深圳连续两年小学生招生人数下降,是和留深人员离开有直接关系。

  深圳人口调整也和实际情况相符合:2019年,深圳P2P泡沫全面破裂,2020年疫情让深圳诸多行业进入萧条。蛋壳公寓等长租公寓出现问题,诸多租客安居无门只能选择离开。

  而减少1万小学生,按照20万小学生对应深圳2000万人人口计算,减少1万小学生,深圳等于大约近两年内减少了100万左右的人口增长。

  但是高房价的挤出效应,引发了政府高度关注。

  深圳今年以来,连出重拳打压深房理等炒房现象,稳定楼市。同时,也增加配套政策,减轻居民生活压力。

  今年以来,深圳市教育局便正式印发《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从2021年春季开学起,分批、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正式推出中小学免费课后延时服务。极大缓解了家长的养育压力。据了解,深圳部分幼儿园也有望在下半年开始逐渐推行延时服务。这无疑会逐渐释放深圳等城市女性的生育潜力,为深圳楼市平稳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因此,深圳前两年的人口流入暂时出现卡顿现象,或并非常态。随着深圳产业调整和疫情的过去,深圳对全国高人才的虹吸效应依然明显。

  虽然深圳商品房存量非常有限,但是510万套城中村住房,等于是为来深务工者提供了廉租房,让他们有过度的安身之地。并为楼市储备了强大的潜在刚需。

  深圳在十四五规划末深圳提出“十四五”总目标是2025年GDP超4万亿,比现在的2.7万亿增加1.3万亿。

  而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深圳的发展并不再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谋篇布局要顾忌香港和广州的发展战略。而是在国家战略层面,整合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协同发展,打造世界最大量级的大湾区都市圈。

  如果深圳在十四五规划中,继续深化产业调整,继续吸纳全国乃至全球人才,顺利完成发展目标,经济的发展成果必然会汇集深圳楼市。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经库立场

本文由 财经库 授权财经库发表,并经财经库编辑。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财经库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财经库)及本页链接;所有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原文链接://m.ibrahimozcan.com/shangye/20210512244257.html

未按规范转载者,财经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

账号 (必填)     密码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