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的末梢也是神经
县城,尤其是北方,机会是很少的,市场是很小的。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主要的资源把握在少数人手中。
可能是实力雄厚的几个生意人,也可能是造福一方的地方权贵。
如果在体制内干几年,稍微遇见一点事情,拐个弯就能找到亲戚、熟人,街上车辆发生剐蹭,下车一看,十有八九是熟人。
机会少,资源集中,熟人关系社会,并不是说县城就有罪,就是暗黑森林。这完全是经济发展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人才市场里,至少有50%的细分专业,在县城是完全没有对口工作的,别说是县城,就是地级市都没有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
毕业生的道路只要两条,一是体制内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二是房地产公司。
以上的看法,就是一般人的看法,但是这种看法是宏观的看法。一个活生生的人,要在县城生存下去,安家立业,享受生活,则是另外一种景象。
早上七点,街道有点安静,起床后不慌不忙的去楼下吃完早餐,还不耽误骑自行车上班。
空气很好,街道宽敞,车辆川流不息,但并不拥堵。绿化也很到位,骑车路过公园、广场,甚至能听到鸟鸣,闻到花香。
到办公室,一样是打电话,做PPT,协调事情,中午也有菜系齐全的餐馆,下班如果没事,可以马上到家,看到亲人。如果想有事,随便约上三五人,吃喝玩乐,方圆2公里内,一应俱全。
这就是生活。只是楼没那么高,只是潮牌不那么多,只是晚几年吃到街边的海底捞。不论是一线,还是二线,还是县城,仅仅是一种选择。
如果足够年轻,心气可以高一点,去机会多的地方,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闯一闯,如果心怀迟暮,想认真快乐的生活,在县城里面悠哉也不错。
一切一线城市的创新,最终都要推向消费的终端,终端在哪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里。
全国14亿人口,一线城市14分之一都还不到,北上深流行的产品模式,消费趋势会一层层的传导到地市,传导到县城。
因为权力掌控的金融资本的运行逻辑是一致的。每一个县城都会有市民运动中心,都会有博物馆,会有演艺中心,会有图书阅览室,会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会有高档的国风建筑小区,会有##小镇,会有艺术感十足的公园绿地,街心亭,给人以现代化,甚至未来化的感觉。
个别地方过了头,就成了荒诞化,戏剧化。比如那个多少亿的世界第一水司楼。
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居民生活的要求,完全没有错。
但是如果从投资的角度,一个人生命的衰竭是从末端开始的,老年人最早发现的障碍是不能自己剪脚趾甲了。
如果经济衰败,必然从资源单一,资本匮乏,创新能力孱弱的地方开始。反之,经济的繁荣,交易的活跃,肯定从人口和资源、技术集中的地方开始。
县城的房子能不能买
因为县城经济的脆弱就完全否定县城的楼市,片面了。
今年过年的时候,一位远亲给儿子在县城置婚房,转了几天才知道,市场是如此的火爆。位置好的小区,只要主体出了地面,基本售罄。
这个县城的定位及特征:北方中部某县,县域人口100万左右,无全国知名产业,部分为山区。
县城房产,简单的划分,分为3类:
1.完全的商品房,本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房企开发,价格是全城之最,房源靠抢。
2.政府机构、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的团购房,房企多多少少和权力沾点边,先团购,其余边角料拿来出售,价格适中,位置不是最好的,围绕中心区域的辐射发展区域。
3.证照不全,历史遗留问题的小区,虽然没有产证,但是居住属性较强,县城熟人了解底细,依然有人住,有人买。
简单的划分,客户也分为3类:
1. 本县乡镇、农村年轻人,刚需、婚房,打工归来,衣锦还乡,丈母娘要求,即使以后不住,也要在县城买房。
2.县城居民,教师、医生、公务员等体制内家庭,改善需求,添人口,换大房。
3.少量的拆迁户,货币安置,得有地方把大量的钱,用掉。
不谈投资,房子是为了一家人有个生活的地方,如果为了结婚,为了家庭,为了自住,完全可以在县城买房。
为了农村生活的父母,搬到更方便、卫生、养老医疗条件更好的县城,也算一个充足的理由。
不喜欢一线那样紧张,就是小富即安,不羡慕别人,过小日子,也是无可辩驳的理由。一句话,自住,舒适为主。
县城买房能不能赚钱(投资)
肯定有人跳出来反对,你疯了!
其实我以往也是这种观点,但是现在有一丢丢的修正。
一是县域人口。
注意是县域人口,不是县城人口。大的县域有100万人左右,而它的首府——县城,可能有10万常驻人口。
比如县城的教师有1千人,那你知道十几个乡镇的县域,教师系统县、乡、村三级,公办、民办,有多少教师吗。
系统内楼盘和购房,所有的教师,统统算上。当然,主要就是教师系统,医疗系统,公务员的直属系统,原因是——人多。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潜力,人口多的县城,会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在物流的加持下,吃穿住,行购游,都有专一的市场。
县城的繁华中心街区,人口集中度比地级市的一般区域高几倍都不止。只要县里有一个强势引领的政府,人口大县的房地产市场,至少还有5年的发展底气。
二是做封闭交易。
什么是封闭交易,就是你把你自己做成一个房产中介,你买了号,你买了房,在房产证没有写上你的名字之前,卖掉,变现,赚差价。
这是一个巨大的学问。房主不炒,所以不再展开。
在加名字之前出手,一是防止价格阴跌,始终套在你手里;二是房产证一下来,所有权成立,你再一次转移,要交税,税抵扣涨的价格,加上你持有期间的资金成本,你就很难赚到钱。
亲戚买婚房,有人就这样做了许多单子,一单顶一年的工资,但前提是你有一个好单位,灵通的消息来源,适当的闲置资金。
要么,你看的特别准,确实房价会涨,抵扣利息和资金成本(两码事)一样很肥,可以短期的做一做。一定要快,但是时间短,涨幅也少,涨幅少,赚的也少,这是一个矛盾,考验人性。
那怕碧桂园,那怕恒大,县城楼市,完全没有二手市场,连中介都很少。所有人都是新房癌,宁愿贵一点,也要新房。
这就是快的原因,一旦慢下来,房子在你手里变旧了,不但折价,而且要赔钱。在市场不温不火的时间,二线城市,从开始谋划看房,到最后拿到产证,平均交易一套房子的周期是半年左右,县城就更不好说了。
在这半年、一年里,不仅月供和税赋,还有很多未知因素,你完全无法把握,租不出价,卖不出去,别说我让你买的。
坚决回避商铺、写字楼
但以下情况例外:
1.你是开发商他小舅子,彻底了解项目真的位置好,质量好,客户多,不画饼,房租10年回本(这已经是快的了)。
2.你在政府系统上班或者有确切消息,这个位置是发展的中心。
3.你自己有生意,需要铺面,而且即便换个地方,熟客回头客依然光顾的生意。
4.你投的钱是你生存立足之外的额外资本。
注意,以上4点要求同时具备,而不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