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宏观经济新闻资讯网财经库

宏观经济新闻资讯
    CAIJINGKU.NET

终于,深圳人还是向房子低头了

  日前,一条“海岸城全部通过审核11万人”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人说:“社保没有200个月的就不要惦记着海岸城了。”

  就在人们忙着感叹“深圳刚需太多”的时候,海岸城相关负责人称此消息不属实,目前已经报警。

  听到这里,相信不少人又重燃起希望,磨刀霍霍等摇号了。

  “2825套房子,六选一”

  当然,被包围在买房大军刀光剑影中的楼盘,不止海岸城一个。

  深圳买房人应该都知道,1月29日,i深圳上一次性“上架”了6个新盘,南山的深铁懿府、中泰印邸、香山道公馆,宝安的万丰海岸城锦园/玺园、富士君悦府/君荟苑,光明的万科光年四季,共计2825套房源!

  凑巧的是,6个新盘的认筹登记时间都是自1月29日上午9点起至2月2日下午18点止。

  在i深圳购房意向登记的“温馨提示”里明确写着这6个项目“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项目登记,且登记后不可以更换登记以上其它项目”。

  这或许是为了避免市场再度出现类似金融街和华润城“万人抢新”的热(hùn)闹(luàn)局面,但毕竟总共也只有不到3000套房子,呆毛君相信,深圳人的选择可能会有点纠结,但一定不会缺席。

  土豪太多华润城,刚需太多海岸城

  “润四”1171套动辄上千万的房子被“无房刚需”扫空,让人不由得叹服深圳刚(tǔ)需(háo)的购买力。而两个月之后,姗姗来迟的海岸城才真正让人窥见深圳刚(wú)需(fáng)群体的实力。

  尽管传言被辟谣,但万丰海岸城销售方案微信曝光半天时间就超过了10w+却是不争的事实。

  400万的“上车”门槛加上“无房刚需”的资质,这意味着只需120万的首付就能有机会和海岸城亲密接触,接下来的事似乎就只需要交给社保和人品了。毕竟就算没有11万人认购,但以海岸城为靶的人只会多不会少。

  深圳买房人的“三种错过”

  随着深圳房价的上涨,我们耳边总是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谁能想到深圳发展得这么快呀”以及“要是早点买了房就好了”。

  虽然,后来的人错过了那个深圳遍地都是黄金的年代,但呆毛君相信,那些年一定有不少追梦人在这片热土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也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来得早却依然错过很多,遗憾很多。

  时至今日,在他们所有的那些错过和遗憾里,没买房依然是会呼吸的痛。

  而相比起这第一种错过带给人的心酸和悔恨,第二种就显得平淡无奇了许多。

  因为他们的错过纯粹只是因为“打新”的人太多,而自己的运气不够好。

  至于这第三种错过,也就藏在近期准备入市这些新盘的销售公告中。因为它们认筹选房的规则都是“无房优先”,同时,可售房源数与入围人数比例不超过1:3,并根据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排序决定入围的客户。

  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后来的和再以后新来的深圳人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也注定了要错过。

  第一种人错过楼市的过去,第二种人错过楼市的现在,而第三种人错过楼市的未来。

  口号里折射出的沧海桑田

  而之所以说深圳人终于还是向房子低了头,一是因为即使已经错过了过去,但不少老深圳像是幡然醒悟了一般投身“打新”的洪流,想用他们的那一张旧房票登上深圳的客房。

  二,是没想到在经历两年此起彼伏的“打新潮”后,深圳人仍不知疲倦。在你以为市场刚需购买力已经被消化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又一次次的给你惊喜,让你知道“打新不息,刚需不止”。

  三,是根据2019年的深圳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深圳人口增加了41.22万人,但非户籍常住人口却没增加!

  2019年深圳常住非户籍人口849.1万人,只增加了0.1%——2018年这一增速为3.6%。非户籍人口几乎没有增加,这在深圳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一线城市中深圳的落户政策是最松的,这导致户籍人口近年来持续增加,而非户籍人口不再增长,说明不计代价来深圳“闯”的人基本绝迹了。

  当深南大道不再遍地是黄金,一些人也不得不向“高贵”的房子低头。而这种内在的变化,从这些年深圳的几大口号中也可见一斑。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绝对称得上是深圳最深入人心的口号之一。它诞生于1979年的深圳蛇口工业区,在这个口号的带动下,深圳在建设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时,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后来,“来了就是深圳人”成为了最常见也最广为流传的深圳口号。那时深圳的房子也贵,但远没有这么多追着房子跑的人。

  到现在,你一喊出“来了深圳”,人们就会回你一句“就是东莞、惠州人”。整个城市的主旋律早已变成了“房住不炒”,而你知道,这个口号的出现本身其实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为什么向房子低头?

  2017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深圳题材的书,书名是《向深圳学习》(Learning from Shenzhen),由长居深圳25年、在白石洲做工作室的美国人类学者马立安主编。

  书名叫“向深圳学习”,但马立安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深圳的成功有着许多天时地利人和,不可复制。

  四座经济特区里,也只有一座叫“深圳”。从当年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田”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深圳的使命仍未完待续。所以,可以说“继续相信深圳”就等于选择“相信未来”。

  呆毛君认为,这种逻辑整体上说没什么毛病,甚至就在深圳40周年的城市宣传片《为什么要有深圳?》里,我们也听见这样的回答:

  因为中国需要一座不信命的城市;

  因为中国需要一座仰望星空的城市;

  因为中国,需要不同的城市;

  因为中国,也需要一座能和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整个世界从容对话的城市…

  从前,人们可以坐在房顶放风筝

  问题只在于,太多的人把“相信未来,押注深圳”简单粗暴的等量代换成了“在深圳买房子,买更多、更大、更好的房子”。

  后来,房子就成了那个风筝

  只要你有钱有名额,运气又足够好的话,当然可以继续努力地在深圳买房子。能不能让所有人都相信深圳、看多深圳这是深圳的事,至于要用什么样的形式去体现个人对深圳和未来的看法,就是个人的事了。

  你可以向房子低头,但不要试图弄虚作假,小心“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炒到最后,一无所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经库立场

本文由 财经库 授权财经库发表,并经财经库编辑。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财经库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财经库)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m.ibrahimozcan.com/shangye/20210202243052.html

未按规范转载者,财经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

账号 (必填)     密码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