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宏观经济新闻资讯网财经库

宏观经济新闻资讯
    CAIJINGKU.NET

银行卖的理财也有假?

  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诡异。

  但是如果你在银行理财,你就上当了。客观来说,

  主要原因和我们自己密切相关。

  我们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两个误区,导致损失惨重。

  第一个误区:到了正规机构,放松警惕(骗子也会在正规机构作案!(

  1.事件。

  2020年1月,内蒙古6名居民正式起诉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某分行,原因是他们在该行该分行先后购买了近700万件理财产品,但事后发现,大量资金并未真正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是进入了协助办理理财产品的银行员工个人账户。

  事件发生后,该银行员工自首并被刑事处理,但欺诈造成的损失尚未解决。几个投资人与银行沟通多年,仍未得到明确答复,于是正式提起诉讼。案件本应在6月份开庭,但由于疫情原因,不得不延期。

  2.讨论。

  当这样的事件发生时,很多人会说:

  “这太坑了,银行不让人放心,而且也是知名的‘四大银行’之一!

  在普通人眼里,这些都是正规的大银行。他们怎么会被骗?"

  然而,正规银行的一家分行却发生了如此大量的欺诈案件,这让我们不禁怀疑到底是谁的错,这一切都是银行的错吗?

  该行工作人员伪造理财产品相关文件,盗取银行所在地分支机构的财务印章,通过个人账户转账方式将投资者的理财资金转入其个人名下。

  在上述犯罪过程中,银行认为没有收到投资者的款项,没有参与金融诈骗,这只是银行员工的个人犯罪,银行当然不想承担相应的损失。

  投资者可能会说:“我无法判断理财合同是真是假。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鉴别能力!”

  我们仍在等待如何审理此案的进一步结果。

  很多律师也就此案发表了各种意见。

  一些律师表示,银行员工作为所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从业人员,无论是工作中的口头表达还是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培训、管理和监督。

  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可以认为银行员工的表达代表了银行机构的表达。所以投资者信任银行员工是正常的,自然银行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银行管理的疏忽和漏洞,银行员工可以犯罪,给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

  但是,我不得不提醒大家,金融机构借助科技手段,包括录音、录像、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了投资管理、保险等金融服务全过程的规范化。

  但金融机构很难在不告知机构的情况下,持续监控员工是否私下欺骗投资者和消费者。银行、保险公司或证券部门单纯通过私下与消费者沟通,在个人账户之间转移资金来欺骗投资者或消费者,并不容易发现和制止这种情况。

  因此,投资者和消费者需要掌握简单可行的审计和识别方法。

  3.对策和方法。

  请记住,您是在与一个组织签订合同,而不是个人。

  做以下两件事:

  第一,确认你的钱是转给个人还是机构!

  你要明白,购买任何金融产品都不是和个人合作,而是和机构合作。所以无论是自己主动赚钱还是对方把钱转到银行账户,我们的钱一定不能进个人账户。只要我们确认我们的钱进入了一个机构账户,这个机构就要负责。

  第二,学会验证合同的有效性!转账机构名称、合同公章名称、与我们合作的机构名称必须统一!而且合同真实有效!

  任何正规的金融产品都会有相应的正规合约。如果你购买的是A公司的产品,但合同和文件上的公章名称不是A银行,而是AB公司,你要知道你实际上购买的是B公司的产品,转账也是转给B公司的,以后负责钱的是B公司,不是A银行。

  如果你本来想买A银行的产品,此时就应该停止签约和转账。很明显,事情和我之前想的不一样。如果真的是合同文件上的公章和转账或者被扣的公司都是A公司想买的产品,那么这个时候大部分都可以放下。毕竟A公司收到钱了。

  此时,你可以通过给A公司打电话或登陆A公司的官网,稳稳当当的确认检验合同是否真实有效..目前官网很多金融机构都开通了个人实名账户,方便查询购买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私募产品比较特殊,询价比较困难)查合同:

  这取决于金额和内容描述是否与我们得到的纸质合同或电子合同一致。至少可以确认已经形成正式的理财产品合同,而不是被个人以A公司的名义骗钱..

  第二个误区:正规的“理财”不会亏钱。

  1.事件。

  2020年5月16日,作为中国最大的黄金珠宝制造商之一,黄金珠宝被发现向几家金融机构筹集假黄金抵押。目前案情还不够清楚,只知道涉案金额超过160亿,主要来自信托公司,涉及民生信托、东莞信托、安信信托、四川信托、长安信托。看到这个大瓜,有些人还在看金融机构的笑话,却不知道是投资人最终接手,买单这个不可思议的事件背后。

  2.讨论。

  上面说的第一个误区是,面对正规机构,放松了警惕,结果钱进了骗子的个人口袋。

  是不是钱已经进银行账户了,一定没有问题?

  事实上,正规金融机构经营的金融产品并不能保证绝对的“保本”。

  金融机构或者平台是正规的,不代表他们卖的金融产品绝对安全。多年来,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银行和信托会保护资本的错误想法并没有完全改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信托产品的支付是刚性的,甚至在今天,许多人对信托金融产品有额外的信任。

  在我看来,这种信任程度是不合理的。

  涉假金公司201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实力不强。多次黄金质押融资涉及不同信托公司的多个信托计划。直到2019年下半年,逾期产品规模达到数十亿。几家信托机构启动司法程序,对质押黄金进行审查,导致了一起令人难以置信的“假黄金”事件。

  你要知道,如果这些信托机构无法收回资金,就意味着160亿资金对应的信托产品无法赎回。这不都是我们投资人和消费者的钱吗?

  所以,无论是在银行购买信托产品,直接通过信托公司购买,还是在其他金融机构或平台购买,显然不能因为有“信托”二字就认为完全安全。

  我们必须学会识别产品本身的风险。

  3.识别知识。

  理财产品是外壳,实际投资方向显示风险的本质。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投资产品,实际上,其投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股票、债务、商品和房地产。

  这些资金的投入决定了风险的来源。

  分析一个理财产品的重点不是合同有多漂亮,条款写得有多好,销售机构有多高,而是“投资方向”必须有多明确!只要知道自己在投资什么,就能大致了解这种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别。

  有风险类别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概率风险和波动风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经库立场

本文由 财经库 授权财经库发表,并经财经库编辑。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财经库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财经库)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m.ibrahimozcan.com/jinrong/20201013241455.html

未按规范转载者,财经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

账号 (必填)     密码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