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数据成为微博热搜——“全国有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那些表面光鲜的年轻人,很可能就在负“债”前行,说不定已经把2022年的工资预支完。
01
那些被掏空的“贫民窟青年”
支付宝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近 1.7 亿 90 后中,有 6500 万开通了花呗,也就是说每 10 个 90 后就有近 4 个在用花呗消费。
超前消费的确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进步,但许多年轻人难挡消费的诱惑,成为被掏空的“贫民窟青年”。
据 2019 年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
在中国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经达到 86.6%。扣除作为支付工具的部分后,中国年轻人实质负债人群约占整体年轻人的 44.5%。
这些陷进消费贷的年轻人,真的有那么缺钱吗?
在一份大学生消费信贷调查报告中,有数据显示,将近64%使用花呗的大学生,都是用花呗来购买电子产品、奢侈品和化妆品。
也就是说,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是真的那么缺钱。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拥有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消费欲望。
02
拿什么拯救困在花呗里的年轻人
用花呗赌明天,这是当下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在消费欲望的引诱下,“买买买”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许多年轻人对信贷产品已经产生了深度依赖。
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把这种欲望包装成了正能量,很多人都被“活成我想要的样子”、“不要在最好的年纪,吃得最胖,用得最差,活得最便宜”这样的毒鸡汤荼毒,把“用6位数的密码保护两位数的存款”当做理所应当。
各类信贷平台就是通往“理想生活”的捷径,让年轻人们“活出自我”,过上“不将就的人生”,最终陷入欲望的沼泽。
数据显示,月均消费 1000 元以下的中低消费人群,在使用蚂蚁花呗后,消费力提升了50%。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飙升至854亿元人民币,是10年前的10倍多,这些逾期借款人中,“90后”几乎占了一半。
在网络平台豆瓣上,有一些名为“负债者联盟”、“努力还债联盟”、“90后负债交流”的讨论组。
这些讨论组中,大多数负债者为24~30岁的年轻人,从发帖内容来看,超额负债消费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炒股两年欠信用卡43万。”
“985大学生因整容负债6.4万。”
“创业失败欠100万。”
……
在高额负债的情况下,年轻人根本无力抵御未知的风险,一旦出现意外急需用钱,极大可能又向高额借贷伸手,“以贷养贷”,形成了恶性循环。
负债消费像个丢了钥匙的枷锁一样,想甩也甩不开。
沙沙曾经也是负债者之一。
她是那种看上去特别光鲜亮丽的精致女孩,但光鲜只是表面。
“最多的时候手机里下载了十几个借贷APP”,她用这些借来的钱消费着最新款的iphone、channel、Dior、神仙水……眼睛都不眨一下。
在大三那年,沙沙在漩涡中越陷越深,生活费+每个月兼职赚的钱也填不上欲望的窟窿。
于是,她一边入着昂贵的包包,一边“想法设法去找软件借钱,借这个还那个”。
最严重的时候,她在大大小小的借贷平台上欠了十多万元。
“每个月还款日的确会很焦虑,但只要选了延期还款,再看看借款平台的额度,就会产生我有很多钱的错觉,也顾不上还款的事了,还是会把东西加到购物车里。
大学即将毕业时,沙沙感到“陷得太深了”,细想一番后她下定决心不再借贷,现在一年多过去了,已经还清了欠款。“我现在已经不碰这些借贷产品了,连支付宝都很少用。”
正如一句话:“花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因为到了要还花呗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花的迟早是要还的。
03
想逃?没那么容易
不可否认的是,花呗、京东白条、美团月付、苏宁任性付等消费贷,申请门槛低、手续简便,网上购物、出行娱乐种种场景均能覆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现代社会便利性的体现。
但一旦掉进消费贷的大坑,想要跳出去,就太难了。
很多人在尝到“甜头”后,纷纷陷入各种信用消费贷中无法自拔。
俗话说得好,借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当你拿花呗赌明天时,有没有想过如果日后无法按时还款,会发生什么呢?
提交违约金和暴力催收真的是最轻的惩处了,再拖下去,你的芝麻信用分会下降、造成不良信用记录、影响贷款和申卡、重则起诉责罚。
目前,花呗近期正在以服务升级的模式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也就是说以后你的花呗每笔消费,通用额度,逾期等,都会以月度为单位上传到央行征信。
用户如何得知是否上征信?
在“花呗”—“我的”—“相关合同及产品说明”栏目中,若页面出现《个人用户信息查询报送授权书》的用户会接入征信,而仅有《花呗用户服务合同》《芝麻服务协议》与产品说明的用户则未接入征信。
还需注意的是,同属阿里旗下的“借呗”与花呗并不相同,借呗属于贷款产品,贷款的金额根据系统综合评定给出的,评定时会考虑征信,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实时上报征信。
个人征信报告是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一旦有了污点,会影响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近几年的社会新闻中,屡有年轻人深陷消费贷的困局。年轻人以贷养贷欠款几十万、女大学生欠款过多被迫裸贷、小贷公司暴力催收……
而所有悲剧的源头,可能不过是对“心心念念的球鞋”、“最新款的手机”、“大牌的包包”一时的占有欲。
对信贷产品产生深度依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年轻人的收入配不上消费欲望。
在消费欲的鼓动下,似乎没有channel,不用神仙水就是没档次,拿着旧款的手机就是寒酸不上台面。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与其被花呗掏空,陷入捉襟见肘的难堪境地。
不如动动手,把付款方式调整为“账户余额”,或者,直接关闭花呗,这样你就不会“习惯性借钱”了。
没有自控力却肆意挥霍,那早日逃脱消费贷的苦海才是你唯一的正确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