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向往进体制内工作,如果有编制的话,工作稳定,有公费医疗,退休待遇也比企业好。
国庆期间,武汉大学一名教授的众筹信息,让很多人看到在重病面前,即便是公费医疗,也是多么不堪一击。
武汉大学教授曹老师遭遇大病,万般纠结后决定众筹,让人心痛,也让人惊讶。
“人生真的很脆弱,一场疾病意外就能将一个人的尊严毁灭。不到万不得已,我也不会恳求大家的帮助……”
曹老师在2017年不幸患肺癌,他写道:“前期陆陆续续已经花费了近40万的治疗费用,家里已经倾尽所有来为我治疗,但是现在癌细胞已经脑转移,一个月的治疗光药费就需要4万元,后续的治疗费用更是无法想象,万般无奈,迫不得已,只好求助于轻松筹和社会爱心人士,我还希望能够早日康复,继续回到教育工作中去!”
武汉大学教授众筹,这个事件是有新闻性的。知名媒体有报道,社交媒体有讨论和质疑。曹老师决定发起众筹的时候,应该会料到如此,“不到万不得已”、“万般无奈”、“迫不得已”,足见下这个决定,不容易。治疗重疾难,难在这场战斗就像在茫茫黑夜下,你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代价有多大,心里完全没有底。
体制内人士发起众筹,不是孤例。
2019年8月5日,上海一名38岁的才子法官因病众筹。
袁博,同济大学的博士,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任法官。
2014年他确诊了鼻咽癌,癌症一度得到控制,在此期间,他仍然刻苦钻研法律,完成了5本法学著作,发表了数百篇论文。但几年后癌症转移到了两肺和肺隔膜。
医生建议使用免疫疗法救命,然而这种治疗方法价格特别贵,一次4万元,每三周一次,要一直持续下去,而免疫疗法完全自费。
多年来的治疗,早已经让袁博一家捉襟见肘,此次医生提出的免疫疗法,即便亲朋好友的倾囊相助,也只能维持9周左右的治疗,迫不得已,只好众筹。
2019年5月份,西藏昌都左贡的副县长陈鹏不幸得了高原肺水肿,住院50天,治疗花了140多万。
他的人工肺和开机费,当天就花了10多万,此后每天2~3万,除此之外,药物硫酸多粘菌素B一瓶是2985元,一天注射3瓶,需要长期使用。但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哪怕他是副县长。
为什么有公费医疗,还需要众筹呢?因为,公费医疗也只是报销比例比一般医疗稍微高一些,报销范围同样受医保目录范围限制的。
我国目前登记在册的药物有20多万种,在医保目录内的用药仅有2000多种,占比不到2%,很多药物不管是医保也好,还是公费医疗,根本就报销不了。
例如治疗肾癌和肝癌的多吉美,每月1盒,每盒2.3万,需要持续服用到患者不能临床受益为止,一年就是28万左右;
这几年发明的抗癌免疫疗法pdl-1,一针3.5万,需要打10针,就是35万元;
在抢救危重症病人中常用的人工肺,开机费6万元,之后每天2万元起。
以上都在医保报销范围外。
各类众筹网站上,有多少人是没有医保的呢?真正没有医保的人,遭遇苦难时,往往连发声的渠道都没有。
即便是公费医疗,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很多地方都已经实施了公费医疗和医保的并轨。
2011年,北京就有22万人取消了公费医疗,看病需要用医保。
2015年,人社部副部长便表示,很多地方的机关单位对公费医疗进行了改革,只剩3个省的省直机关和中央在京机关没有并轨。
做保险,得是杂家,需要知道一点医学、一点经济、一点人口学、一点财税知识、一点法律知识、懂点投资……我关注的公号里有一个急诊执业医生的号“最后一支多巴胺”。这位“遇见许多人,碰见许多事”的医生在感慨一位病人“流感13天花掉40万”后说:“这些年,在医院里见惯了生死,我深知人这一辈子的积蓄,大部分都将花在临终前治病的那段时间”。
这位医生说,治还是不治、怎么治,“还是钱的问题,如果能负担得起,谁都有要求医生继续用最好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底气,而不会纠结于计算钱与生命哪个价值更高,最后给自己留下一生挥之不去的遗憾。”
最后,医生建议,“这些年我在医院里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悲剧,而这些悲剧很多时候都是一份很便宜的保险就能解决的事情。”
请大家充分利用保险这一金融工具转移人身风险吧。我一位体制内的朋友在考虑保险时说:我不想万一在遭遇疾病时还要众筹——把自己躺在病床上插满管子的样子公之于众、不想把家里的经济隐私都悉数公布。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