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车。"刘心(化名)站在北京东三环购物中心门口,无助地对电话那头的一位朋友说:“你过来吧,出租车太难拦,不然就说太近了不送。”
刚来北京的刘心没想到,在四五六线城市随处可见的出租车,突然间来到了一线城市——这里的“网约车APP”是出行必备的选择。
友人耐心的在电话那头传授经验:“网约车APP都开了,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这些也开了,提高了效率。”
今天,除了滴滴、嘀嗒、曹操出行等出行平台之外,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聚合平台也成为了部分用户的首选出行平台。”专车APP有时也叫不到车,不过百度、高德这样的地图平台要好过得多。」另外一个打车的人说。
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一样也是这样。工作了五年的刘师傅经常用两部手机打开多个APP接单,“大部分司机都是这样,接单很快”。
2015年才结束的网约车补贴大战,不仅改变了多年来的出行模式,还培养了用户新的出行习惯。随着出行市场开始逐步在线化,与之密切相关的地图软件供应商也开始转型——从提供传统的导航功能到网约车出行服务,甚至是接入更具科技感的自动驾驶汽车RoboTaxi。
毫无疑问,它赋予了地图这种古老工具新的生命。
最初的进化。
自从远古人类发明象形文字以来,地图就以导航工具的角色存在着。到了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已经开始在陶片上绘制地图,记录当地的山川河流和道路方位,以此来指导他们外出劳动。
在现代,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地图已成为每个人出行必备的导航工具。大约在1980年,Tele-Atlas,NavITaq和其他一些外国导航公司建立了。在经历了20多年的不断整合和跨国并购后,国外航海业基本形成了几种强强联合的局面。
与此同时,凯立德、高德地图、四维图新、百度地图等本土地图软件开始涌现,并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而迅速成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0年我国汽车销量约为209万辆,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10倍,达到2577万辆。借此机会,国内的老牌地图软件厂商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主要依靠车载导航实现盈利。
09年以后,我国大规模的3G网络部署,带动了智能手机的崛起,也给传统地图软件带来了新的利润机会。业内人士这样描述彼时导航地图的发展:“不仅要找到,而且要导航很方便,当然导航还是一种服务工具。”
智能机的发展,使汽车和手机以地图导航的方式,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个“进化”中,没有实现“联机”的老牌地图软件厂商已经落后了。曾连续8年在车载导航地图市场上独占鳌头,如今却连续亏损,甚至退出新三板,早已不再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后来者”的竞争对手。
但是实现“联机化”的地图,也开始面临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如何赚钱?
不愿做工具。
在移动因特网时代到来后,平台的实力越来越强大,盈利能力不断上升,甚至没有看到增长的极限。
网络女王MaryMikel在2015年全球网络趋势报告中指出,全球15大网络公司当年都是平台,总市值超过2.4万亿美元。
但是,工具类应用只是大平台的一个小环节,被用户“召之即来”,企业无法创造更多收益空间,估值惨淡。
中国最大的电脑和智能手机评估和监控解决方案供应商360鲁大师于2019年10月来港上市,尽管该公司已连续3年以上盈利,但市值只有7亿港元。
360鲁大师在当时获得了277倍的超额认购,其市值达到了200%以上,而现在市值已降至8.23亿港元(到2020年9月17日)。不仅仅是成长空间有限,资本的不认可,还直接体现在用脚投票上。
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地图软件自然不愿意仅仅是工具。借助先前积累的大量用户,它开始探索开放平台的机会。
实际上,导航地图在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作用下可以为用户提供很多服务,它在支付、娱乐、生活、社交、出行、云服务等多场景中都有发展的潜力。
由工具到平台的升级,成为导航地图行业的发展趋势。高德地图董事长兼CEO成从武曾表示:“地图是众多商家进入的重要入口,地图作为基础应用,可以构建生态系统。
自由模式下,导航软件不再有独立的收入来源,其功能角色也由单纯的导航工具转变为互联网行业的重要流量入口——通过免费策略吸引大量新用户加入,再接入新的功能,如生活、社交、娱乐、支付等,获取新的利润空间。
但是转变必然伴随着风险。在高德地图宣布导航永久免费之后,2014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32.7%。现在,行业内没有资金支撑的大地图软件,基本都淡出了历史舞台。
旧图样新
很好的一点是,导航地图这一基于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s)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所重视。
在2013年,百度收购了传统地图软件公司长地万方,并入股瑞图万方,涉足汽车前装市场;腾讯一手持有SOSO街景地图,一手收购科菱航睿,并入股四维图新;阿里直接选择了全资收购高德地图,代价近11亿美元。
从那以后,BAT都直接拥有自己的地图系统。
业内分析人士当时认为,未来基于LBS和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交网络服务)的手机购物将成为主流。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资源整合,将多维数据和关系相结合,有利于双方构建从商家/商品信息、地理位置、支付到配送的完整商业闭环。
O2O成为地图最早“杀入”的领域,企业纷纷考虑如何更好地“连接人与服务”,不久便开始了第一轮商业尝试。
自2013年成立点票部以来,百度地图迅速增加了各种生活服务功能,如团购,酒店预订,在线打车,电影选座等。与此同时,高德同样将滴滴、大众点评、携程等第三方合作伙伴的资源整合到地图服务中。而腾讯选择将地图接入微信,寻求更广阔的生态圈。
但是它失败了。在O2O领域,由于用户思维惯性、多功能交互等因素的影响,地图的发展并没有企业所想的那么“如鱼得水”。
目前担任高德董事长的俞永福表示,地图应该回归根本,功能延伸应该基于用户需求,未来高德将退出O2O领域,专注于地图产品的研发。
尽管“一地鸡毛”,但是地图的LBS属性依然存在。出行服务是与之最紧密相关的,现在成为厂商布局的重点。
现在网约车领域形成了“滴滴领头,挑战者众”的战局,而运力不足的状况,又进一步催生了占据运力,中等规模的出行平台崛起。
这时,高德、百度等图商开始推出聚合网约车平台,许多中小型网约车公司接入其中,“用地图APP打车”成为时尚。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20年年大报告》,以出行业务为例,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的MAU分别位列第五和第十六名。
获利困境。
但是努力转型这么多年,除了出行,地图软件似乎没有更多新的拿得出手的服务了,这样的现状与各家转型“生活服务平台”的设想还相去甚远。
现在,地图的工具属性仍然过于强大。业界分析称,“聚合平台是独立于单一品牌网约车APP之外的模式,它抓住了用户追求便捷和快捷的痛点。人们慢慢接受了“用地图打车”的说法,但是还是很少有人会使用地图APP来订酒店,叫外卖。
在专业的APP如美团、携程、大众点评等抢占用户心智的前提下,或许只有找到不同于前者的服务呈现形式和商业模式,挖掘用户的创新需求,地图软件供应商才能继续拓展新的业务。这些都要求他们更精确地理解数据和平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