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黄佬邪
最近有个粉在文章下评论,强烈批评黄佬邪唱多沈阳,言辞特别激烈,还怒斥佬邪不将其评论放出来。
黄佬邪其实已弹出其评论,不知为何不显示。
现在沈阳单价2万总价300万的盘卖得火,他们可不是韭菜:
一个人的财力与知识储备始终是划等号的。
沈阳人口流失?众多官方资料显示,甚至连全国媒体都引用数据认定:
沈阳是东北惟一人口流入城市。
这个观点以前多次引用资料说过,在此不赘述。今天引用一个不久前一个全国自媒体大号统计的中小学生统计数据,来说明辽宁、沈阳向好。
2020—2019全国各省市中小学生招生人数增长情况,辽宁2020共计34.7万人,同比增长2.1%,与西藏并列第五。
在刘晓博说财经统计的这一项指标里:
辽宁中小学生招生人数增长情况,远超经济发达省份,比如浙江、江苏、广东。
即使看在校学生人数,辽宁也是正增长:
2020—2019全国各省市小学生在校人数,2020辽宁196.7万,同比增长0.8%,全国排名23位。
从以上两个数据看,是否可以证明:
流入辽宁的人口过去10年来一直在增加,而在流入的人口去向中,毋庸置疑,大部分流向沈阳。
刘晓博分析辽宁出现中小学生人数明显增长,而且领先发达省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房价:
与经济发达省份、省会城市相比,沈阳2021.3最新统计的均价仅1.2万元/平,实在太便宜了。
很多沈阳人吵吵沈阳房价最近几年涨幅大,但与全国其它二线城市相比,沈阳房价依然排在倒数。
无论资金,还是人,都会向有价值但价格低洼处流动。
沈阳,无论从房地产还是高科技产业而言,过去两年来的投资额,都频频创下新高。
2019年全国知名大企业,如华为、腾讯等争先恐后来沈阳投资的新闻,不知沈阳人还记得否?
2021.4.12,华为辽宁区域总部正式落位在新市府南,突出了众多高新科技产业落户新市府、落位沈阳的趋势;
2021.4.30,全国知名房企在沈阳第一集中供地时争抢土地,刷新沈阳新市府、三台子一南一北新地价纪录。
沈阳集中供地专辑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缺点:
悲观者看当下,乐观者看未来。
20年前,谁能想到浑河会被治理得如此两岸成荫,河流清澈,一位做规划的朋友说:
即使放眼全世界,各大城市中,也难找到如此长度、宽度及总面积的城市绿化河流带。
10年前,谁能想到沈阳均价过万?沈阳市核心地段房价可超4万?
半年来,一直有粉丝批评黄佬邪每次把土拍的实际地价及预计售价算得偏高,如果是娱乐节目,黄佬邪也就打趣回应了,但房价牵涉众多人的钱包与生活幸福指数,忍不住回了一句:
严厉限价时代,首开价格自然比较低;希望大家可以搞清楚首次开盘价格与整盘均价两个概念。
黄佬邪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们搜集到的信息,对未来是做出正确,还是有偏差的判断。
430土拍,似乎无人再置疑黄佬邪发布的实际地价与房价了,因为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实际地价,包括第三方统计机构。
自2020沈阳开始全面限价+竞配建拍地模式以来,黄佬邪是第一个,也是每次都要向大牌开发商投资部索要实际地价的自媒体人。做这件事,没得到什么好,倒是被骂不少。
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与机构开始算实际地价了,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变化。
有一个粉丝昨日留言说,人才还在流出沈阳,因为在沈阳找不到好工作,沈阳还是一个讲关系的地方。
这种情况或许存在。黄佬邪回复说:
哪个城市,哪个国家又不是如此?强如哈佛、耶鲁等名校,一样也讲同学圈层。
有一个在全国数大城市都工作过的大开总经理曾对黄佬邪说过:
论起营商环境,其实各城市差不多,只不过对沈阳、东北的负面观点与情绪被舆论扩大化了。
沈阳或许是喜欢讲关系的城市,但从沈阳、东北走出了多少平民笑星,网红?现在沈阳的自媒体,哪个不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
关于二手房话题,黄佬邪在众多粉丝见面会上讲过,抽空专门写一篇。
沈阳迟早会进入二手房为主的时代,认真研究当前沈阳城市发展阶段,及这个阶段的特征,就会对很多问题释然。
一个月前,黄佬邪拍了一个宣传片,在微信公众号与抖音里反响颇好,很多粉说是大制作水准,即使放眼全国也是顶尖。执导本片的史导,负责了脚本、分镜头与现场执导,是黄佬邪见过的沈阳最优秀的导演。
我们一起交流时,共同在感慨:
招不上来人!
我们开出的薪资条件,在沈阳都属于顶尖水准,但合适的人才却是很难寻到。
沈阳现在确实处于一个大量就业机会,但人才难觅的现状。
黄佬邪想起十年前一位商业高管从沈阳去北京就职高升时说过:
论起工作机会与人才竞争比例,沈阳的机会不比北京少。
这似乎是一个城市腾飞前的真实写照,随着时间推移,一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认可沈阳,来沈阳工作、定居。
说句最现实的:
沈阳的房价,沈阳的物价,仍然是全国众多省会城市中,生活幸福指数偏高的。
史导在招视频拍摄编辑、脚本文案等职,黄佬邪在招聘文案撰写、编辑,美工等职。有意者可以发简历至:ferry208@163.com,或直接扫描文章下的二维码加黄佬邪好友。
我们期待沈阳优秀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共同热爱沈阳,以微薄之力,助力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