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宏观经济新闻资讯网财经库

宏观经济新闻资讯
    CAIJINGKU.NET

深圳为何收紧入户?深度剖析隐藏在背后的楼市密码

  5月25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其实在发文之前的4月中旬,官方媒体就有提前吹风。本次调整其实是意料之中,但调整幅度之大又是意料之外。

  要点解读:

  1)入户学历门槛进一步提高

  大专不再直接核准入户,专业技术资格入户学历全部提高到大专。官方的意向极为明确,要高学历人才,背后隐藏的深意即是提升人口质量。

  2020年深圳1756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507万人,占比29%,虽然远超全国15.4%的平均水平,但对比北京(超过50%)、上海(超过30%),还有差距。

  深圳作为科技之都,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深圳官方非常清晰地知道,未来深圳需要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将越来越宝贵的入户资格留给高学历的人才。

  2)入户年龄限制更加严格

  本科直接核准入户的年龄条件较之前政策降低10岁,各类专业技术资格、技师职业资格入户的年龄条件较之前政策降低5-10岁,幅度非常之大。

  近十年来,深圳人均年龄增加了3岁,深圳作为创业之都,不但需要人才,还需要更加年轻、敢打敢拼、有活力的人才。入户年龄限制越来越严格的背后,是深圳人均年龄日趋变大的反映,虽然人口的年轻程度依旧在全国排名前列,官方也试图通过入户政策来延缓深圳人整体年龄变大的趋势,持续保持住深圳的活力。

  3)随迁和投靠入户大幅收紧

  同上,政策的背后依旧反映了官方的人口年轻化思路。

  整体上,此次政策出台没有明显看到人口政策开始转向,虽然户籍制度大幅收紧,但对比北京、上海来说,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入户条件依然宽松。

  但我们也看到了政策有很大的改变,深圳人口政策开始升级,从最早的抢人口数量,到后来的抢年轻人口数量,再到现在的抢年轻、高学历人才。

  也提醒各位读者,随着深圳人口的不断增多,未来入户深圳将越来越难,如有条件,及早入户。目前深圳的学校、医疗及各类民生设施正在大规模建设,加上深圳宜居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就业环境,未来深圳户口将越来越吃香。

  深圳为何此时要收紧入户政策?

  1)控人口数量

  深圳在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发生了跳跃性的增长,总人口达到1756万,常住人口较2019年增长了412万,其中固然有统计方式的因素,但不可改变人口大幅增加的事实,深圳地少人多,承载能力极为有限。

  在一线城市中,深圳陆域面积1997平方公里,只有广州的四分之一、北京八分之一、上海的三分之一,但人口数量却越来越接近(2020年广州1867万人、北京2189万人、上海2487万人),土地极度紧张,城市开发强度也极高,严控人口数量势在必行。

  2)优人口结构

  上文中有提到,深圳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29%,对比北京、上海等城市还有差距,而深圳科技兴城,未来需要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深圳留住了人才,才更能吸引优质企业进入并留在深圳,同时人才也能被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和企业不断形成相互吸引的正循环,这也是深圳能够快速崛起的秘诀之一。

  可以预见,将越来越宝贵的入户资格留给相对高学历的人口,将是深圳未来长期的人口策略。

  3)缩购房需求

  2020年户籍人口暴增92万,为历年之最,其中可能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获取购房资格,利用深圳宽松落户的资格,进入深圳购房,进而抬高了深圳的房价,导致2020年深圳房价大幅上涨;因此此番大幅收紧落户资格,也意在压缩需求端,降低楼市热度。

  4)抑制高房价

  先看下表,深圳房价的“江湖地位”,深圳房价高企,2020年房价排名全国居首。

  再看,深圳人居住面积的“江湖地位”,深圳人均住房面积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垫底,且大幅落后其它城市,居深圳、大不易。

  官方的落户政策收紧,减少人口涌入,需求端再次受控。加上供应端的持续发力(详见《深圳凶猛供地,楼市开启大变局?》),相信深圳未来的人均居住面积会逐步提升,居住舒适度会有所改善,对房价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楼市有何影响

  此次入户政策调整,既调整了人口政策,其实也是一次针对楼市的另类调控,对楼市的影响包括:

  1)短期内楼市再度承压

  官方收紧落户政策的态度再次表明,楼市短期内无放松的可能性。就在写本文时,新华社也借深圳的“榴莲事件”再度发文。

  新华社的论述非常明确:虚火不灭,楼市调控就需保持高压,更需持续且稳定执行的长效政策,以便购房者对房价走势、购房时点有更稳定的预期。各地、各部门也要形成与行政性调控手段配套的“组合拳”,增加住房供应、制定松紧适宜且稳定执行的限购政策、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管等。

  可以看出,从上到下的态度非常明确,预料短期内楼市整体不会有反弹,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现实,即各种真实的、刚需的购房需求如何释放?

  此部分需求在新房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打新受阻;同时受二手指导价贷款限制,买二手困难重重。在深圳,这部分需求越积累越大,已经形成“需求堰塞湖”,水位高企,目前只是暂时被压制,未来如何得到释放?这是官方接下来应该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后续无妥善解决方式,部分紧急迫切的用房需求,如结婚用房、学位用房、迫切的改善用房等等,这部分置业者大概率要增加首付、接受二手指导价了,毕竟这些人生大事是不能被耽搁的。而其它非紧急用房的横盘期会继续拉长,市场会继续保持一段时期的冷淡。

  2)利于现有购房者购房

  未来拥有购房名额的人会减少,打新和二手房的竞争激烈程度都会下降,对目前拥有购房资格的深圳市民有利。

  叠加部分二手笋盘的出现,淘笋的机会大增,打新积分不够的购房者可适时关注二手房,遇到笋盘及时出手。相信市场的成交量会在下半年开始筑底,并缓慢上升。

  3)长期看房价波动幅度不会太大

  受全球通胀影响,全国主要城市房价已经开始复苏和躁动;深圳受严控,暂时被压制。但从深圳未来人口结构的升级来看,高收入人群的规模将会不断提升,对深圳楼市有一定提振作用。两相对冲,深圳楼市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极低,要相信政府的调控能力。

  同时在通胀的影响之下,房产的保值属性暂时还无其他更好的资产能够取代,人多地少、商品房奇缺的深圳,其房产价值仍旧会不断受到追捧。对有真实需求的购房者来说,现在逢低可以精挑细选,是不错的机遇。

  4)利好临深城市东莞、惠州、中山

  深圳被楼市被严控和压制,意味着一定有部分需求会外溢,而东莞、惠州、中山都是最能够接受到深圳外溢的区域,尤其是购房政策宽松的惠州和中山。

  部分入深户受阻的置业者也许会退而求其次,入户东莞、惠州、中山等地,接受临深。未来随着深圳和周边城市轨道交通的打通、深圳都市圈成熟、大湾区的一体化,临深和深圳的距离也许并不会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经库立场

本文由 财经库 授权财经库发表,并经财经库编辑。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财经库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财经库)及本页链接;所有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原文链接://m.ibrahimozcan.com/shangye/20210528244430.html

未按规范转载者,财经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

账号 (必填)     密码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