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宏观经济新闻资讯网财经库

宏观经济新闻资讯
    CAIJINGKU.NET

“房住不炒”必须坚持,但深圳人知道自住就能赚

  刚得到消息,入围沙井海岸城摇号名单的最低社保数达到了278个月(具体以官方公布为准),也就是23年。

  以一个刚大学毕业就来深圳打拼的人来算,这个人已经差不多45岁了。以一对具有买房资格的同龄夫妻毕业来深的情况计算,俩人也差不多35岁了。

  如此,沙井海岸城成为深圳楼市历史上最需要论资排辈才能买到的楼盘。没办法,限价的诱惑实在太大,甚至有些老夫老妻为了买到这个盘不惜把名下的房子过给子女也要参与。

  你说这是不是“无房刚需”在炒房?他们的确可能是自住的,但也不能排除炒房的可能性。而更多的年轻刚需,与沙井海岸城是无缘的。

  这样的一番操作下来,又有很多人发出了灵魂拷问:说好的房住不炒呢?难道都是忽悠人的?我们后台有很多这样的留言评论,具体就不放出来了。

  “房住不炒”可以说现在是国策了,越是在房价上涨压力大的一线城市,越是强调“房住不炒”。但是,由于一线城市的房价普遍控制的都不理想,特别是深圳,老百姓对“房住不炒”是有质疑的。

  对这些质疑,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ZF调控的决心不需要怀疑。

  房地产的确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2020年尤甚),房地产行业能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但是,房价大幅度上涨,除了激发民怨之外,也会积聚金融风险,一旦控制不当将导致经济形势恶化,这是ZF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们无需怀疑ZF“房住不炒”的调控决心,可以探讨的,只是使用的手段是否合理有效。ZF做事时需要考虑的是通盘维度,不光是房价一个维度,所以在手段和方法使用上,与老百姓期待的不一致是很正常的。

  我们常质疑的“越调控越涨”,暗含的意思是“还不如不调控”。但调控的目的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以及暴跌,将房价的涨跌区间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是很不容易的。

  房价微幅平稳上涨对房地产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是好事,就像温和的通货膨胀其实也是好事,是政策追求的目标;通货紧缩,物价都在下降,对经济发展来说反倒是坏事。

  第二,“房住不炒”的提法没有打掉房子的金融属性,事实上也不会去打掉。

  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持续向上、人口持续增加、土地价值持续上升的城市。人口流失严重经济没有活力的地方,房产基本没有金融属性,只有居住价值。

  但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房产自带金融属性。只要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越来越多,单位面积创造的经济产出越来越多,土地价值就会走高,建立在土地基础上的房产价格也会上涨,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前两天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2020年这个极为艰难的年份,深圳的GDP依然实现了同比3.1%的增长。房产的增值在这样的地方是长期趋势,只是速度的快慢问题。且当房产供不应求的时候,就更能凸显深圳房产的金融属性。

  我给大家看一张群友发来的图片,这个案例很有意思。

  如图中所说,深圳这样的人不少,他们并没有炒房,只是在不断置换,在改善居住的过程中不声不响地赚到了钱,算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

  其实即便深圳的房产不能加杠杆,它也能涨,只是幅度会非常慢。但加了杠杆,如虎添翼,价格就会起飞,金融属性就凸显出来了。

  有很多网友支招,说严控房贷即可。现在深圳的房贷政策是,无房刚需首套首付3成,无房有贷款记录5成,二套7成,二套豪宅8成,三套买不了,也就谈不上贷款了。可以贷款放杠杆,就一定有金融属性。

  对刚需首套的支持,是必须坚持的。对二套来说,7成8成的首付比例其实已不低,杠杆降低了不少,甚至已误伤到很多真实的改善居住需求,所以信贷政策上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只不过,这几年通过假结婚假离婚、代持、JY贷甚至消费贷等各种偏门获取买房资格、加杠杆资金以及达到首套刚需认定标准的套路太多,防不胜防。

  直到最近,官方终于出了政策补漏洞打击代持等行为,可以说非常有必要。毕竟,如前文所说,加杠杆在深圳买房对助推价格上涨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必须要严查。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这是某粉丝朋友前几天和我交流时的一番话。我对他说:看来你被市场先生成功地教育出来了。

  这些人都不是炒房客,买房时很看重居住体验,但亲眼见证了深圳房产的金融属性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后续买房时也会很看重增值潜力。很难说这样的动机有错,因为谁都希望自己买的房子增值以便今后换房时压力小一些,毕竟在深圳一套房子住几十年的人不多见。

  第三,“房住不炒”是ZZ正确,更像是一种道德约束,法律约束性不够。

  居住是大都市重大的民生问题。从使用的角度,房子本来就应该是拿来住的,不是拿来炒的。在很多人看来炒房是一种道德上应该被唾弃的行为,但住房商品化带来的金融属性,又无法避免炒作的问题。

  所以,这就导致“房住不炒”是一个ZZ正确的口号,是一种对人的道德约束:不能炒房,炒房导致很多老百姓没房子住,买不起,这是不对的。

  可是在现代社会,利益面前谈道德约束是不现实的,为了赚钱做低于道德底线的事,大有人在。炒房也一样,这个行为本身没有违法犯罪。

  更何况,其实炒房的标准认定也是无解的,除了少数职业楼市炒房客,绝大多数人投资房产只是想防止货币贬值抗通胀罢了,你能说他炒房吗?我觉得也很难。

  好就好在,虽然没有法律针对炒房行为本身,但“造假”是违法的,买房需要提供各种资料待审核,包括婚姻证明、征信报告、银行流水、收入证明等,过去漏洞多,资料造假严重,现在都补上了。前不久华润城润玺一期12个人被移交公安部门,算是对造假者的警告和威慑。

  所以,调控不仅需要“房住不炒”的呐喊,更需要实实在在的稳定房价的机制,不管是短期的行政干预,还是长期的增加供应。

  长短期的努力都做好以后,如果房价还降不下来,那我想也没有多少人会埋怨,毕竟世界上没有一个超大城市的房价是便宜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经库立场

本文由 财经库 授权财经库发表,并经财经库编辑。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财经库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财经库)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m.ibrahimozcan.com/hongguan/20210205243141.html

未按规范转载者,财经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

账号 (必填)     密码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