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期间要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掐指一算,按照我的岁数,估计60周岁的时候退休领养老金的目标是没法达成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自己将来退休时可以领多少养老金。
其实挺简单的,我们来看下。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新人"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新人”是指养老金改革以后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
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点不太一样,企业是90年代初,机关事业单位是2014年10月份。
不过这些我们不用太关心。
新人退休时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在分析之前,先解释一个概念。
我们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是统账结合模式,单位缴费部分进入统筹基金,个人缴费部分进入个人账户。
例如:现在单位缴费比例一般是缴费基数的16%,个人是8%。
下面我们来逐项分析因子。
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人社和统计部门公布的退休时点上一年度社平工资数据,目前使用的口径还是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以后不排除会调整口径。
这个数值和退休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有关,直辖市和发达省份会高点。
本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这个和我们平时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有关,用每个月的缴费基数除以当时和基数政策挂钩的当地月社平工资,就可以得出每个月的缴费指数。
然后算数平均,就可以了。
这里使用的缴费社平工资口径、统计时点和前面计算退休待遇公式里的不相同。
按照现行政策,每个月的缴费基数最高可以达到挂钩社平工资的3倍,最低大部分是0.6倍,个别不是0.6倍的1-2年内也会调整完毕。
缴费年限:这个就很简单了,就是字面意思。不满一年的月份,换算成年即可。
所以基础养老金和社平工资、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相关。
假设一个人25岁硕士毕业,还是60周岁退休,那么没有断缴的情况下,一共缴费35年。
按照缴费基数一直保持下限0.6倍社平工资计算,他的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0.6)÷2×35×1%=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8%。
按照缴费基数一直保持上限3倍社平工资计算,他的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3)÷2×35×1%=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70%。
当然,缴费指数不可能一直不变,所以他的基础养老金会介于28%-70%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退休前每个月的缴费基数越高、缴费年限越长、退休时当地上年的社平工资越高,你的基础养老金越高。
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平时我们个人8%的缴费会进入个人账户,国家还会按照记账利率给利息,到退休时里面会有一大笔钱。
这个利率还不低哦,老牛了,这可是无风险固定利率。
下图是找到的一个2016年的记账利率文件,再新的找不到了。
不过大家可以查询到自己每年的社保对账单,里面有个人账户的明细和余额,也可以计算出大致的年利率。
计发月数:这个的意思是退休时的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会分几个月发。查表即可知道。例如60岁退休,会分139个月发放。
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历年缴费比例确定的情况下,主要和缴费基数、缴费年限、记账利率有关。
综上,退休时每个月我们能发的养老金就等于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不过,退休后,国家每年还会提高养老金金额,所以养老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每年还有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