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Morningstar)曾对全球多个市场基金经理的性别比例做过调查,结果显示:
全球只有14%的基金经理为女性(数据截至2019年底),美国的女性基金经理占比仅为11%。
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基金经理占比最高的地区其实是——中国和新加坡。
以我国公募基金市场上可统计的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末,女性基金经理与男性基金经理的比例约为1:3,也就是女性基金经理占比约为25%。
女性基金经理活跃在基金投资的各条“战线”上:固收、固收+、指数基金、主动管理型基金。
而尤以主动权益基金的女性基金经理最能给人“花木兰”的观感——她们指挥资金如千军万马,在风云变幻的股票市场上,大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飒爽英姿。
百亿主动权益基金女神榜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时间截至2021.03.05)
优秀的女基金经理很多,我们今天仅就主动权益基金而论,并设置了一些筛选条件:
1;最新管理规模在百亿以上。管理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认可度,并且从实际的回报数据看,管理规模与年化回报率有明显正相关。
2;基金经理累计管理年限在3年以上,目前在管时间最长产品管理年限在2年以上,评价尽量指向长期化。
3;目前在管时间最长产品具有较高的年化回报率。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近两年的整体回报率都比较高,但评价以全程数据更为全面,由于大家的管理时长并不一致,所以“较高年化回报率”并非绝对值,但大致要在18%以上。
有意思的是,市场似乎一直以来也在用脚对“女神”进行投票。比如,管理规模超300亿的,是中欧基金的葛兰、工银瑞信的袁芳、嘉实基金的谭丽,她们目前在管时间最长的产品,机构历来的持有比例都相当高。
其实,在这份榜单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女基金经理,比如国泰基金的梁杏,她擅长的领域是指数基金,因此并未列入。
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到底是男基金经理更擅长管钱,还是女基金经理更胜一筹?
平心而论,基哥认为这个话题其实难以得到量化的准确答案。
原因首先就在于我们前面说到的1:3这个比例——即使我们设定详尽的比对标准,获取分毫不差的比对数据,对女基金经理也并不公平,因为她们的“样本”会比男基金经理少得多。
不过,女性在投资方面的一些天然特点和优势倒是被一些学者用数据证明:
1;比男性交易频率低。
2;较少自负现象:男性总是过高地估计了他们自己的知识, 而女性则更乐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3;比男性投资者们更厌恶风险。
4;不那么乐观,因而也就比男性投资者更脚踏实地。
5;在潜在投资项目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察每一个角度及细节,同时也会考察替代性观点。
6;更不易受同辈压力影响,且通常不管谁在观察她们还是会 作出相同的决策。
7;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8;体内睾酮含量较男性少,这令她们不愿意冒大的风险,进而也不会引发那么极端的市场波动。
上面这8个特征,是美国一位研究者劳安•洛夫顿(LouAnn Lofton)在她的书《Warren Buffett invests like a girl》中进行的总结。
这本书的中文译名为《巴菲特像女性:颠覆常识的性情投资心理学》,作者的核心阐述是:巴菲特能够在投资界无往而不胜,源于他像女性一样投资:比如耐心,比如冷静。
劳安•洛夫顿的结论,并不是为了博取眼球而信口开河,因为她从1994年起在巴菲特的投资公司任职,长期接受巴菲特专门指导,被巴菲特认为是“最知心”的学生。洛夫顿的看法是:
女性更容易有沉稳的气质,更长远的前景看法,会花时间做更多的研究,更耐心,更具抗压力。女性天生自然就具备这样的气质,能创造长期成功的投资。
据书中所说,有研究者其实是从生物角度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女性体内的睾酮含量只有男性体内睾酮含量的5% —10%,因此,在交易大厅、董事会以及其他由男性绝对把持的金融界阵地里,增加女性的比例会“有助于抑制市场上因荷尔蒙而引发的荡秋千式波动”、
“女性体内缺乏兴风作浪的男性荷尔蒙,从而使得她们具有削峰填谷、平抑股市风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