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银行发行的“高息存款产品们”有关的新闻不断。
先是12月14日,也就是本周一,六大行(工农中建交邮)齐刷刷的发了一个温馨提示,核心内容是关于目前六大行存量的靠档计息存款产品的。自2021年1月1日起,要提前支取的话,就要按照支取日的挂牌活期利率计息了。
在2020年12月31日(含)之前取,还是按照之前的提前支取计息规则,靠档计息。
靠档计息的利率比活期利率高得多。
我用白话解释下温馨提示:“六大行说:按照上头规定我们的靠档计息存款年末要清零,一分不剩。”
为什么呢。
为了流动性和较高收益的目标购买了这些靠档计息产品的客户,如果在2021年再提取,利息估计损失的不是一点半点,所以理性的人都会提前支取。
比如X靠档计息产品:到2020年底,客户小王已经持有满2年,这个档位的利率是2.1%,如果按活期利率0.35%来支取的话,每1万元会损失350元。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产品档期利率来计算利息损失。
即便有些人就想存钱到底,没提前支取,2021年1月1日开始,这些产品从本质上说已经变成了普通的整存整取定存,已经不是靠档计息产品了。
所以镖客说这些温馨提示的目的就是产品余额清零。
公告内容都差不多,大家可以看看,我截图了。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这些公告都是一个模板出来的,就是具体产品名称和客服电话不一样,有意思哦。想知道哪家写的模板。
其实,根据2011年1月8日修订的《储蓄管理条例》,从来就没有说过“靠档计息”这么个玩意,这个完全是市场竞争“自发”的产物。
只要属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肯定都是按支取日活期利率计息,只有期满才能取得定期存款的高利率。
其实,最早的高息存款/互联网存款,创新更加生猛,是纯活期产品,连靠档都不需要,随时存随时取,利率高的离谱。目前这种产品还有销售,只不过利率下降了。
活期创新存款、定期创新存款、假结构真保本存款挨着被整顿。
所有的创新都基于一个目标:高利率下随时支取。
在我国严格的金融监管下,可以存在这么久,上头也是很宽容了。
本质其实就是法不责众,另外个别银行面临一些揽储压力,各方利益平衡下,也就存在了。
今年这特殊情况下,在发展直接融资和压降实体融资成本的背景下,继续严格整顿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这些所谓的创新存款,无非就是在未被允许的情况下突破了监管规定而已。
本质就是:“定存活期化,利率良心价”。
去年末,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规范定期存款提前存款靠档计息有关要求》。今年3月,央行下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银发〔2020〕59号),各存款类金融机构需按规定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型产品。
靠档计息产品年初开始,就陆续停售了。
央行下发的这个文件,要求2020年底靠档计息产品余额压降为0。
所以六大行要为行业做个表率,开篇提到的公告就是解决最后的存量产品。
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等后续肯定会跟进,毫无疑问。
目前替代靠档计息产品的是周期结息定期存款产品。
比如30天结息的年化3.8%的产品,每满30天,就按照3.8%/12的利率计算利息,并且把利息自动结算到你的活期账户。距离上一次结息日不满30天提前支取的话,就按照活期利率计息。
咱就先不评判高利率的问题了,肉眼可见的高。
就说说计息方式。
我国的定期存款一直以来都是单利计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
这种周期结息的产品其实本质上已经是复利计息了,因为每次结的利息你可以继续去投资。
有人要说了,我国还有合法的存本取息产品呢,和这个不是一样吗,咋就违规了呢。
没错,是有的。
但是存本取息产品虽然也是按期结息,但是如果你后续提前支取了,不好意思,多结的利息要还回来,本质还是活期利率。
光有高利率和高流动性还不够,有些银行太小了,听都没听过,我为啥相信你呢,
银行破产毫不奇怪。
这就需要配合存款保险了,几乎所有销售高息存款的中小行都会宣传“50万以下存款保险会赔付”。
至此,这样一个牛逼的产品就出炉了。
高流动性+高收益+低风险。
不行了,我得重新回炉,挑战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去了,有望创造一个新的投资学理论:“镖客说”。
还有些上面提到的活期创新产品,随时支取,比如XX活期产品年化2.9%。
金融创新往往伴随着违规。
但是镖客一贯是个俗人,思想很健康,身体很诚实,这些存款产品我非常欢喜,一直持有,窃希望它一直存在。
这也是客观规律,无法避免。
等监管收拾完靠档计息产品,下一个就轮到周期结息产品了。
很好奇,收拾完周期结息产品,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有创新。
其实所有子弹都装在监管的弹夹里了,无非就是何时扣动扳机的问题。
不要以为监管不知道,人家啥都知道,你都公开销售了。
今天还有一个大新闻:据北京商报报道,支付宝今天在页面下架了银行存款产品。只有持有产品的存量客户才能看到。
蚂蚁集团官方对此事回应,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行业的规范要求,目前蚂蚁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均已下架。
支付宝、京东、度小满等互金平台是这些创新存款流量的大头,这些渠道一旦关闭的话,结果不言而喻。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近期的讲话和文章中,提到了互联网平台存款,认为是“无照驾驶”,释放了要监管存款流量渠道的信号。
对创新存款这些道道,分析的非常透彻,人家很了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看看。
整顿产品源头和整顿渠道一起,哎,估计高息存款的寿命不长了。
大家早做准备,该迁移的迁移,该换赛道的换赛道。
我国虽然已经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但是还有一层自律机制的存在,和基准利率相比,最高只能上浮50%。
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回到定期存款了,上浮50%呗。
银行的很多监管政策和地域绑定在一起,互联网平台的存在导致了一些地方银行可以全国吸储,又没有找监管批准,可不生气吗。
监管考虑的是金融稳定问题:高息存款发生挤兑,会产生流动性危机。
毕竟近1-2年出问题的大行不少,之前你也想不到,更别说一些小银行了。
连中行今年都出了“原油宝问题”。
金融监管的最高原则其实就是:法无允许不能做。
咱们就不要和趋势对抗了,最后享受下高息的红利期,同时赶紧思考后续的理财之道,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