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近在土地供应上动作频频,大刀阔斧!
今天,官方公示了一大波土地调整,一口气对宝龙工业城地区等原规划的工业地块作出调整,共调整出6宗住宅用地:
宝龙工业城地区,原规划为服务业用地,调整为2宗二类住宅用地;
坪西、新生地区,原规划为商业用地的地块,调整为2宗二类住宅地+1所27班制九年一贯制学校;
[石芽岭地区]法定图则03-10地块,原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现调整为1宗二类居住宅用地+1所18班小学;
[沙田地区]法定图则01-06-09地块 原规划新型产业用地,现调整为1宗二类居住用地。
而且,就在昨天,官方资料显示,坪山[沙湖-碧岭地区]法定图则中部分原规划发展工业的地块,也调整出了7块二类住宅用地。
也就是说,两天一共释放了13宗居住用地。
这次深圳可以说是真的动真格了,释放出了非常明显的要补齐住宅用地供应短板的信号!
要知道,据统计,从2019年到2020年上半年,一共也只有8个地块的规划实现了“工改居”的调整。
这8个地块总面积加起来一共约29万平。其中还有4个地块要求建设保障性住房。
而这次调整了13个工改居地块,总面积共约23万平,仅比19年后一年半时间内规划调整为工改居的面积少了约6万平。
不仅数量惊人,隐约可以感受到效率提高,进程不断加速。
毕竟按照以往经验,工改居项目数量少,主要是两个难点。
一是工改居的门槛高。深圳设立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线,同时还对两个百平方公里的产业划片保护,符合规划和政策的工改居项目不多;
二是流程繁琐。就拿深圳可以自主操作的工业用地转住宅来说,每一个地块的规划调整,都要经过这么多流程:
和上位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控规)衔接;
召开听证会;和原用地主题协商谈判,平衡好各方利益;
确定公共配套能不能落地等等。
要走完这些流程,少说也要一年半载。
所以,深圳这次增加居住用地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力度之强,不言而喻!
2
加快把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对深圳来说是件好事,而且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深圳房价被诟病已久,背后其实是土地资源错位导致。
据数据宝统计,2009-2019年深圳工业用地成交达到1147.78万平方米,但是住宅用地成交面积一共只有431.5万平方米,两者天壤之别。
工业用地占比过高,居住用地份额不足,结果就是,深圳商品房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要想平稳房价,就要增加供给。
供给哪里来?
在去年深圳40周年时,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已经给出了答案。
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就是一个重要来源。深圳可以通过调整规划,把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具体说就是用市场化的渠道,把一些低效闲置的工业用地转为效率更高、需求更加迫切的住宅用地。
我们之前也说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部分工业用地划分为居住用地。但目前显然还办不到,还是要靠工改。
目前来看,有了国家给的这把“尚方宝剑”,深圳在工业用地转居住用地上,确实有了雷厉风行的底气。
在2035年深圳要达成170万套住房供应,其中市场商品住房70万套,占40%左右;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共100万套,占60%左右的目标下,深圳也确实下定决心调整供地结构。
增加住房供应的大方向是确定的。
预计除了坪山、龙岗之外,未来还会有更多区域跟进工业用地转居住用地,未来可期。
3
最后,我们看回当下。
前几天,深圳官方公布了2021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一共计划供应建设用地1130公顷,包括:
居住用地363.3公顷,产业用地171.4公顷,民生设施用地543公顷,商服用地52.3公顷。
这意味着什么呢?再看下面的数据,或许会更清晰:
2018年-2021年深圳规划的居住用地供应量分别是109公顷、150公顷、293.2公顷和363.3公顷;
居住用地计划供应量占供地总量的比例分别是9%、14%、24.43%、32.1%。
明显是一路向上的。
肯定有人会说,这四年的房价整体走势也是。
不是深圳不努力,而是深圳努力增加的供应量,在努力流入的购买力面前还不够强悍。
没办法,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不管是出于自住还是投资,都吸引了太多人流入。加上大家头脑灵活,各种用杠杆,房价要降下来太多,着实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