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的行情,让再迟钝的人也感觉到市场有了变化,
市场上充斥着公募抱团的说法,头部股票的确始终在一路向北的上涨途中,
而周期和三傻板块则一直在低迷中,让坚守的人每天迎接暴击;
这个变化不是现在才有的,过去两年一直在演进中,
只是这几个月现在格外明显,
所谓港股化、美股化直观的说,我们之前聊过,作为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有两大特点:
一是头部的标的市值非常大,比如纳斯达克市场的前六大公司市值占比达到了50%左右;
二是成交量非常集中,尾部成交不活跃。
这是注册制下的特点,香港市场最为极端,
资金的喜好非常明确,
后50%市值的个股仅分到1%的成交量,很多标的几分钟也没有1笔成交,甚至一天只有一二百万的成交额。
资金和偏好都越来越集中到行业龙头和优质公司上,这些公司的股价也是水涨船高。
在小组的自选观察范围内,一共大约有40-50个公司,
其中有一些因为股价或估值高企,
我们也下不去手重仓。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这种情况怎么办。
首先,尊重市场,
头部优秀企业股价一路走高,市场自有市场的逻辑。
这样的表现把它纳入了我们的观察范围。
强调一点,这种高估值持续的时间一定要足够长,我给它定的期限是至少3年,
从A股的周期来看,很少有一轮牛市超过3年的,
基本上是一轮大行情后,紧接着就是一波惨烈的下跌,
大多数股票都会经历从高估到合理估值或者低估的过程。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股票仍然不会“放下身段”,
那也许说明它的高估就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对于这些极少数的公司,我们也不能再用普通的估值方法来衡量其贵与便宜。
就像迪丽热巴这样的美女,她隐隐头顶就有皇冠和光芒,总是受人欢迎和追捧的,啥时候身边可能都环绕着追求者,
这很正常啊,你要有心理准备。
其次,学会理解公司,
投资者要学会用成长的眼光来看待行业和赛道的发展空间。
采用一种朴素的逻辑来理解公司就可以,要排除那些概念炒作的公司,
短期涨跌可能是概念或消息面对情绪的刺激,中期则受到政策和资金的影响,而长期上涨的逻辑,归根结底是业绩。
这类公司通常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其业绩高增长的确定性非常高,
一是行业空间要足够大,而且这种空间是真实的市场需求,不受政策、补贴等因素影响,
一是公司本身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其他公司不可抵达的护城河;
一是现金流必须要健康,不是那种增利不增现金流的“赚假钱”的生意。
确认发现了一家好公司,对于中短期的市场波动要理性对待,没必要过分担心。
道理很朴素,难的是理解并执行到位。
最后,是尝试给公司一个估值,
这个估值的问题,我们昨天的文章也提到了原则,
“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要好”。
不要指望你很快就能给出很精准的估值,这是不现实的,
一个是不同的估值方法有比较大的出入,一个是市场是变化的,还有一个就是通胀和政策这些因素的影响。
昨天的文章就是在试图跟新人朋友们探讨估值的问题,
点击阅读:
《将月入10000的你资本化,你的合理市值是多少→→→浅论估值》
所以,
一方面你收集其他机构对该公司的估值和分析(找不到研报分析的公司就不要关注了,肯定不符合我们说的优秀好公司标准),
另外一方面,你自己的估值和推演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我们的投资需要这个学习和演进的过程。
具体到持仓策略,我们的建议也很简单:
①任何时候都可以建一个底仓、观察仓;
这个重要的是控制资金量,从此以后进入不跌不买的贤者模式,等待市场出现波动。
②分批建仓,大跌大买、小跌小买;
小跌是指5%以上的单日跌幅,一般都是由某个消息带来的不理性市场波动;
大跌稍微复杂点,
你可以参照跌破20日线、60日线这样的标准,也可以采用简单的价位顶底形态区间,也可以参考量价这样的技术指标。
在一个震荡上行的形态中,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
谨记低位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点,就可以理解这件事情。
③买入直到你仓位配置上限。
不管你是对单个公司有上限,还是板块有上限,这是更高一层的交易策略;
始终记得遵守。
股价上涨以后,必然会超过你的仓位控制原则,
有人会部分减仓,这样可以降低原有分批建仓起来的股票成本,降低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是可以的;
但我们的建议更多是认定的优秀公司要坚定持有,
由股价自行涨跌去自己进行仓位浮动和控制。
优秀公司就应该仓位越来越重,表现不如意的公司就应该越来越少,甚至被替换和淘汰掉。---这是一个筛强去弱的过程。
试想一下,
毕竟,谁不愿意自己仓位的60%都是茅台呢???
好了,
说点大家最关心的,
投资高估值企业要谨慎又谨慎,
整个A股市场,符合小组筛选标准,高估值且优秀的高确定性企业我们一共只找到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