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今天的文章分析之前,先说一下今天的上汽集团涨停板事情。
事情可能因为这发生,才导致今天上汽集团涨停板。
近日,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浦东新区完成注册。据悉,智己汽车将打造全新的首创股权结构——“WSOP+CSOP”持股平台。
智己汽车完成工商注册
首创新持股平台
11月26日,上汽集团公告称,公司拟与与张江高科、恒旭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上海元界智能科技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认缴出资总额为72亿元。基金拟计划与阿里巴巴专项投资于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项目暂定名为“智己汽车”。
上周,上汽集团旗下高端品牌智己汽车在浦东新区完成注册。注册当天,智己汽车董事会正式成立,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担任董事长,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杨晓东,张江高科董事长刘樱,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分别担任董事。
目前,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智己汽车注册资本为100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王晓秋,经营范围包括从事汽车科技、网络科技、信息科技、计算机科技、汽车租赁,二手车经销、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等。
据了解,智己汽车采用的是全新的股权结构,即“ESOP+CSOP”持股平台,从股权结构上构建起核心员工与用户的“双轮驱动”,全面推动用户型企业的创新建设。具体来看,智己汽车注册资本100亿元。其中,上汽集团出资54亿元,持有54%的股权;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18亿元,分别持有18%股权。智己汽车另外10%股权将划分为5.1%的ESOP(核心员工持股平台)和4.9%的CSOP(用户权益平台)。
这与以往企业完全不同,智己汽车的股东构成,除了上汽集团、张江高科、阿里巴巴集团、以及员工持股平台ESOP之外,还全球首创专为“伟大的用户”打造的突破性数字权益平台CSOP。
在CSOP平台上,用户将不断通过数据驱动产品和品牌的优化和迭代,智己汽车也将应用包括区块链在内的一系列前沿科技,以数字权益的形式确认用户贡献的数据价值。也因此,未来的智己车主将成为智己汽车的数据共生伙伴。
值得一提的是,智己汽车已宣布于明年1月13日发布一款轿车和一款SUV车型。明年4月,智己汽车将携三款产品同时亮相上海国际车展。届时,智己汽车还将公布首款车型的购买方式,并接受限量预订。
除此之外,智己汽车现正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掺硅补锂电芯”电池技术,而这款电池在全新的整车架构宽带内,最高可实现将近1000公里的续航、以及20万公里零衰减。新技术通过电芯材料配方的优化、专利成组技术隔热阻燃及全铸铝电池包壳体封装技术,结合BMS端云协同管理,保证电池安全。据了解,搭载前述电池续航可达1000公里的纯电车将来未来五年内陆续推向市场。
今年上汽集团股价和比亚迪长城汽车以及福耀玻璃他们比,的确有点差了点,这些公司股票今年表现都相当的优秀,也给各位这些公司的股东获得不错的投资收益回报。
至于上汽集团我为什么买入,为什么看好。以前我文章里面写过不少的逻辑,各位可以看看以前的文章内容。
上汽集团二季度经营恢复增势,2020年半年报快评
今天向各位道歉,我又吹蹦上汽股价
煤飞色舞钢花溅,正酝酿史诗级周期股行情
汽车电动化新时代,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投资机会又在哪里?
大家注意政策是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年报集体披露时间在3月份以后,4月份披露 下一年的1季报。
这2个多月时间就是不少公司准备财务大洗澡的时间,需要把多少年前的烂账。
有问题的资产在2020年年报 集体清理完,过去的既往不咎,投资者需要注意一下自己手里股票 有没有商誉比较高的。
正文开始;
今天这篇分享一篇研究的新公司,以前我也有谈过,但现在开始投资布局持续关注了。
上海机场是国内营收规模最大的机场,同时也是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机场。
上海机场2019 年净利润规模(50.3 亿)约为首都机场(24.2 亿)的两倍,高密度的国际航班及高比例的国际旅客是其盈利能力超越其他机场的重要原因。
上海机场拥有长三角地区最高的旅客吞吐量和最密集的国际航班,2019 年旅客吞吐量占长三角旅客吞吐量比重高达31.5%;坐拥区域资源,经济&人口优势突出。上海机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直接服务于长三角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打造国际化核心枢纽。公司坐拥全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的浦东国际机场,背靠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强大经济腹地,自贸区建设更添政策端对其龙头机场低位的扶持。
截至2019年,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首都机场,并跻身全球前十,国际及地区旅客流量突破50%,已具备成为超级国际航空枢纽的实力。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市场资源,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大三角航线的端点,飞往欧洲和北 美西海岸的航行时间约为 10 小时,飞往亚洲主要城市的时间在 2 至 5 小时内,航程适中。
上海地 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直接服务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 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间接服务区 2 小时飞行圈资源丰富,
包括中国 80%的前 100 大城市、54%的国土资源和 90%的人口、93%的 GDP 产出地和日本、韩国的大 部分地区。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 6 大城市群,财富 500 强中有 400 多家企业已经在这里进行 了投资,机场半径 300 公里的腹地内覆盖了长三角地区的 8 个主要工业、科技园区,相关产业航 空关联度高,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汽车、石化、成套设备、精品钢材和生物医药等。
具体来看,2020 年上半年,首都机场营业收入19.83亿元,同比减少63.1%;净亏损7.38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2.9亿元,同比减少157.2%。
上海机场实现营业收入 24.7 亿元,同比下降 54.72%;净亏损3.86 亿元,去年同期盈利26.99亿元,同比下降114.29%。今年因为疫情导致今年以来公司营收大幅下降,卫星厅折旧以及人工、运营、防疫等成本呈现出刚性特征,因此盈利情况受到较大冲击。疫情对于航空股的影响不仅仅是1、2月份,3月、4月份想回到以往的增长都是非常困难的。收入旺季没了,今年业绩想要好,恐怕是杞人忧天了。
疫情是一短痛,固定资产折旧是另一大痛点。2019年9月启动卫星厅,第四季度的折旧便已经开始。
2019年Q4净利润为10.35亿元,同比下滑5.05%,远远低于Q1-Q3(36.67%、30.36%、15.73%)。其主要原因是Q4起计提折旧所致。
营业成本方面,2019年Q4成本为16.37亿元,同比增长24.4%。
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卫星厅折旧费用预估增长2.35亿元;
第二,人工、能源等其他成本上涨2.14亿元。
在2020年,上海机场的摊销折旧会有较大的一个增量。
据2019年业绩预告披露,上海机场卫星厅转为固定资产将近120亿元(预算是167亿元),券商预测卫星厅每年折旧额为8.73亿元,加上人工、运维、燃料动力等费用,预计2020年营业成本将在65亿元左右,而2019年为54亿元,同比增幅为20%以上。
根据财报显示,上海机场2020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4.38亿元,同比下降58.11%;净利润为-7.37亿元,同比下降118.46%。如果单看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64.84%和127.18%,经营情况并未好转。
但是,在公布三季报之后,上海机场的股价并未下跌,反而在11月期间逆势上涨了18.79%。
当下,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数据显示,2010-2019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9年中国出境旅游人达1.68亿人。
休闲旅游已成为百姓的生活常态,随着中国护照“含金量”的不断提升,出国旅行越来越便利,而出境游也越来越火爆。当下,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数据显示,2010-2019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9年中国出境旅游人达1.68亿人。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data.iimedia.cn)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升级,人们休闲度假会更多地选择出境游,出境游也会带给人们丰富的体验。未来,这个市场将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发展的机会与创新的方向。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较广阔
2020年国内客流已见明显修复,中长期成长空间远大。Q3单季国内旅客吞吐量同比降幅已收窄至-0.8%。最近的9月数据显示国内旅客吞吐量已实现13.5%的正增长,在内循环政策加码下,时刻增速已经开始放量。
远期规划下,T3综合体将于2023年建成,规划旅客吞吐量达1.2亿人次/年,较疫情前增长近60%。
预计浦东机场经营在2022年可接近疫情前水平,至2026年旅客吞吐量达到9914万人次,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占比达到51.8%。
免税业务仍是机场业绩的重要驱动力。2019年公司非航业务达68.6亿元,同比增长28.4%,占比达62.7%,延续自2015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其中免税收入增长是主要原因。
上海机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上海机场的主要商业模式很好理解,一种是硬核“服务员”,收服务费;一种是包租公,收租金。
一句话总结就是,独特的地理位置+特许的经营权。
目前经营业务主要分为航空性业务和非航空性业务,航空性业务指 与飞机、旅客及货物服务直接关联的基础性业务;其余类似延伸的商业、办公室租赁、值机柜台 出租等都属于非航空性业务。
2019年上海机场的航空性收入和非航空性收入分别为40.3亿元、68.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37.3%和62.7%。
航空性业务指与飞机、旅客及货物服务直接关联的基础性业务,主要靠流量,比如飞机的起降费、旅客服务费、安检费、客桥费等等,该部分业务具有公共事业属性,价格受到国家政策的管制;
非航空性业务则是航空性业务的延伸,是流量变现的能力,比如机场内免税店等商店的租金收入、场地出租费(值机柜台、办公室等)、广告餐饮收入等等,其余类似延伸的商业、办公室租赁、值机柜台等,定价根据市场调节。
也就是说最近4-5年的时间航空业务增长只有10%。航空业务再往下拆分,可以拆分成两块,一个是架次相关的业务,一个是旅客相关的业务。
从7月1日至11月30日,海南离岛旅客累计免税购物296.3万人次、购物总额159.0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79%、204%。在旅客购买的商品中,化妆品最受追捧,无论在销售量还是销售额上均在各项商品中排名居首。
海口海关数据显示,从7月到10月的情况看,销售金额前三大商品分别为化妆品、手表、首饰,销售金额分别为58.2亿元、14.7亿元、14.5亿元,分别增长164.5%、353.8%和404.7%,前三大商品销售金额合计占同期离岛免税销售总额的72.8%。销售数量前三大商品分别为化妆品、香水和首饰,销售数量分别为1078万件、61.4万件、21.1万件,分别增长144.6%、205.3%、116.2%。
中免集团表示,7月1日新政的实施,极大程度的点燃了国内消费者的购物热情,为了迎接消费浪潮,集团正从全球各地积极调货,加大采购并提升供应链效率,保障国内市场备货。同时,通过对免税店进行升级改造,扩大营业面积;增加客服人员,扩增提货点面积、增加提货窗口等措施,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在孟玮看来,一系列迹象都显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已顺利开局。23日,中国官方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取得更大进展的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加快出台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新政策,进一步推进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
“关于中国免税业务重启的主要力量,一方面,中国消费者既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购买群体,也是全球旅游零售市场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海南离岛免税新政的实施极大释放了中国消费者的免税消费需求。”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强说。
市内、离岛免税业务的加速推进,会不会冲击机场免税的传统地位❓
根据中国中免财报显示,四大机场免税店(上海机场、首都机场、香港机场和广州机场)实现营业收入280.62亿元,占中国中免总营收的58.5%。其中,上海机场免税店实现营业收入151.49亿元,占中国中免总营收的31.58%。
由此可见,机场渠道在免税业务领域享有特殊地位。
但是,随着中央“双循环”政策的提出,免税政策也逐渐趋于宽松。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放开、市内免税店的快速布局、免税品直邮业务的加速发展,对机场免税店的地位造成了冲击。
从韩国的经验来看,其免税政策向市内免税店倾向,导致机场免税店的份额不足20%;不过,从欧洲和中东的经验来看,机场免税店仍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分流是确定的,不确定的是分流的节奏和程度。
第一,我国贡献了全球第一的免税消费额,但是国内70%的免税商品都是去国外购买的,尤其是韩国。因此,从动机上来说,国家是希望境外消费能够回流国内。这就意味着,回流本身就能够带来很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我国人均化妆品消费金额仅为日韩的六分之一,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化妆品以及奢侈品消费者势必进一步增加。也就是说,免税品市场规模仍在进一步扩大,未来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第三,目前市内免税品的提货方式是“市内店购买+机场提货”。这就意味着,机场在扣点上依旧具备较强的话语权。
上海机场非航业务主要包括免税与有税商业,目前已成为公司最重要收入来源,其中免税业务最受市场关注。
疫情下国际旅客量断崖下滑,部分机场免税运营商转至线上销售,叠加离岛与市内渠道政策频出,多种新渠道的崛起使得市场对机场渠道的重要性预期降至冰点。
而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上海机场的非航收入在营收占比越来越高,2017年开始超过航空收入,2019年已经高达62.7%。
且非航收入的利润率要远高于航空收入,可以说非航收入是上海机场的主要利润增长的来源。非航业务收入和利润占比的变化,使得公司收入和利润的周期属性弱化,逐渐向消费股性质靠近,其盈利将更加稳定。
由于免税业务的占比不断提高,导致公司毛利率也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显著高于同期营收的同比增速。
此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仅为12.5%,几乎没有有息负债;过去五年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05%、13.17%、15.53%、15.85%和16.7%,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更重要的是,过去五年公司的现金收入比都在100%以上,意味着公司的盈利质量相当出色。
上海机场是稀缺绝对收益资产,疫情砸出黄金坑。机场行业的商业模式为区域性垄断的基础设施运营,整体业绩确定性极高,近年来免税这一新的流量变现方式使其估值逐步从公用事业向消费品渠道切换,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而2020 年的新冠疫情对出行链造成较大冲击,公司也未能幸免,基础业务量的下滑与市场对其他免税渠道冲击的担忧砸出黄金坑。
现在12月25日收盘价上海机场的价格为72.84元/股,基本上与去年底的价格相持平。而且,上海机场1998年上市到2019年,上海机场的股价累计涨幅已经达2746.8%。
也就是说,受益于免税业务以及公司优秀的基本面,假如没有疫情影响的话,那么上海机场的业绩增长是高度确定的。
也正因为此,接下来的关注焦点就是疫情究竟什么时候结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验证,接下来就是看全民接种疫苗的进度,尤其是美国能否通过疫苗成功的控制住疫情。只要疫情得到控制,那么出入境游客就会慢慢恢复正常,到时候免税业务就能够重新获得增长。
公司航空性业务国内线已基本恢复,国际线尚处底部区间但将迎边际改善,非航业务当前尚处于复苏左侧,但预期最差阶段已经过去,未来疫苗进展或国际线放开都将构成催化。
未来三年公司基本面将逐步爬出疫情砸出的黄金坑,而当前市场对复苏进度以及机场免税渠道重要性预期尚处于较低水平,具备显著的中长期配置价值。
上海机场凭借“一市两场”的核心国际枢纽定位,有着最优的竞争格局;依靠自身以及全国最强的长三角腹地经济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充沛、优质且持续的流量支撑,其具有极高的区域垄断壁垒优势,其他机场望尘莫及。
我国还有将近10亿人还不曾坐过飞机,随着日后收入水平的增加,国家国力的强盛,我们的护照含金量也是越来越高,需求自然也是日益旺盛。
上海机场的长期逻辑,即航空性业务作为基础业务,弥补成本、提供流量,免税业务则提供变现途径、创造利润!
上海机场长期来看基本面问题不大,由于今年业绩影响严重,则以2019年50亿元净利润,对应当前1400亿不到市值来看,市盈率28倍多一点,算不上有多贵,还是比较合理。
是时候关注起来,所以我觉得上海机场70元左右的机场,是一个投资机会出现,所以我上几天在71元左右的价格买了1000股机场,先打个底仓。如果继续下跌到65元左右继续加,再下跌再加。如果到了50元-60元的价格就是投资上海机场难道机会,就看市场先生给不给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