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条非常暖心的新闻:一对上海的年轻夫妇,带着刚满一岁的孩子坐飞机去成都游玩——
这对夫妇担心孩子吵闹,打扰到同舱的其他旅客,于是给每个人准备了一份贴心的小礼物——里面装着耳塞和小糖果。
他们还在礼物袋里放了一张卡片,上面打印了一段话——
“你好呀,我的小名叫「哎呀」,今天应该是我来到世上的第370多天。
因为我的爸爸妈妈特别想吃一顿正宗的火锅,还想带我去看大熊猫,所以今天我踏上了去成都的旅程,这是爸爸妈妈第一次带我坐飞机,她们有点小紧张,可能是担心我在陌生的环境,不能随意乱跑而哭闹,从而打扰到大家吧,很显然我还不能完全明白爸爸妈妈的话,但是我会尽量理解爸爸妈妈的意思,不给大家添麻烦。
但是如果我没听明白爸爸妈妈的话,哭了、闹了,还得麻烦您戴上耳塞。如果我影响了您旅行中的好心情,那请您吃一颗糖哦,祝您旅途愉快!”
看了这段暖心的文字,我想,即便是宝宝会有些吵闹,周围的人也是可以谅解的。
网友“蛋蛋游记西8”说:
深表赞同。
或许现在一岁的孩子还无法真正理解,但是看得出妈妈平时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注重公共利益,照顾身边人的感受。孩子耳濡目染,不优秀都难。
02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同堂。奶奶老了,走不动了,年轻的父母觉得她是一个负担,决定把老人丢弃到大山里。
一天晚上,他们叫上儿子,一起把老人装进一个大竹篮里,抬进大山。
当他们正准备把老人扔下不管时,他们的儿子在旁边说:“爸爸妈妈,你们把奶奶丢在大山里,这个大篮子就不要丢了。”
爸妈感到很奇怪,问儿子:“为什么要把篮子带回家?”
儿子回答:“等你们老的时候,我也要用这个大篮子抬你们进山啊。”
爸爸妈妈听了,立马慌了,赶紧把老人抬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
“
正如董卿所说,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三观的建立,都直接来源于父母。
当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遗弃自己的父母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觉得父母做的,都是对的。
你在孩子面前表现的一切,都会一点一滴渗透在孩子的成长中、融入孩子的潜意识里。这种影响可能是终身的。
03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契机,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乐观积极,孩子就奋发上进;父母坚韧不拔,孩子就勇敢坚强;父母和蔼可亲,孩子就温柔敦厚;父母享受人生,孩子就热爱生活……
正如杨澜所言: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怎么做人。
去年12月,我国女乒运动员刘诗雯在国际乒联球星颁奖中荣获“年度最佳女运动员”,而在此前两个月,她拿下女乒世界杯第一位“五冠王”。
这么优秀的女孩,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除了国家的栽培,刘诗雯的成就也离不开她母亲王丽凤的影响。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王丽凤有个成为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的梦想,并在刘诗雯出生后把这个希望寄托在了她身上。
但和大多数家长不一样的是,她从未给孩子灌输过“你必须成为乒乓球运动员”的思想也没有从小逼着孩子学乒乓球。
而是无论在工作多繁忙、家务多繁琐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打乒乓球的爱好和习惯。刘诗雯小时候最常见的场景,就是母亲站在球台前挥汗如雨的模样。
小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模仿欲。
感受到了母亲对乒乓球的热爱与执着,于是,她自发地对这种运动也产生了好奇,主动去接触。
这就是刘诗雯成功的起步。
相比之下,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昧的将自己的理想、未竟的梦加诸在孩子身上:
孩子刚学会走路,就进行各种各样的早教辅导
别人的孩子5岁还在幼儿园,他们的孩子5岁已经学完四年级课程;
除了学校的任务,还有数不清的培优班,数学、英语、声乐、钢琴、围棋、画画……
父母展现在孩子的那一面是什么呢?
“我每天辛辛苦苦加班工作,花大价钱让你去学各种东西,你一定要有出息,不要像爸爸/妈妈这样劳碌命知道吗?”
而很多悲剧也是这样酿成的。
我们当然知道这些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但对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并非多昂贵的补习班,多著名的金牌老教师,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知识的堆积不会让孩子成龙成凤,灵魂的教育才会让孩子优质地成长。
望子成龙,就应该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做最适当的事情。
04
再好的学校,都比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所以,为人父母要育人,必先育己。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希望家长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