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宏观经济新闻资讯网财经库

宏观经济新闻资讯
    CAIJINGKU.NET

价格不一样淘宝前台,谁在搞事情?

  日前有读者留言告诉我,自己在淘宝上买了一件商品,却用两部手机的不同账号打开后发现,价格不一样。

  产品为伊利女士奶粉,商家为平台第三方卖家,两个账号下查看商品价格相差近50元。

  在问及商家客服后,客服表示不知情,随后她再次向平台客服咨询,客服表示需要查询。

  细看你会发现,左右两张图片上的SKU是一样的,但是价格相差很大,左边的标签上有“疯狂促销”。

  左图的划线价与右图的起始价正好对应。

  随后她又找其他朋友分别验证,有的看到左图,有的看到右图。

  输入商品结算页面,在结算页面再次验证是相同的商家,相同的SKU,但是结算价格确实存在差异。

  他想了很久,觉得里面一定有猫腻,就找我问一下。

  事实上,做过电商产品的人都知道,商品的前台价格会有多种,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全部商品统一价格。

  同一件商品,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卖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渠道,不同的用户身份,不同的促销策略,都会产生价格的差异。

  根据以上这个case,我特地去淘宝找了一些做产品的朋友。

  “疯狂促销”页面上的那个“疯狂促销”就是活动标牌,是平台上已经存在的一种促销方式,商家注册后,对应的SKU将显示此标牌,并将价格调整为商家让利价。

  对于为何不同手机和帐号下看到的前台产品价格不一致,其实也是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差别化价格展示。

  电子用户将拥有自己的属性标签,平台将根据不同用户的属性标签展示不同的促销策略。

  例如,新用户与老用户所对应的价格可能有所不同。

  在京东与淘宝的产品中,都会有「新价」,平台新用户首次下单时,往往会得到较优惠的价格,这也是平台拉新的重要手段。

  因此,上述SKU价格都存在差异,实际上就是平台根据不同的用户属性计算出的价格差异。

  有没人会问,商家这么让利,自己不就亏了吗?

  先了解一下,商家报名参加这样的平台活动,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取得更高的销量,薄利多销,平台也会给予一定的流量支持和优惠政策,不然商家就会亏本。

  为控制成本和推广范围,在流量暴露的可见用户范围内,还将进行一系列筛选,如优先为新用户提供优惠价,这也再次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帐号所看到的价格不同。

  还有人会问,为什么平台要做这样的事情呢?

  实际上,平台扮演着商家和用户之间的协调者的角色,平台有流量,商家有商品和定价,用户需要优惠。

  平台用流量作为杠杆让商家让利,商家获得更多曝光的同时获得更高的成交率,商家感受到了平台的支持带来的好处,可以转化为平台的广告用户。另外,用户还可以得到实惠,多赢。

  以上case里面,其实还体现了电商系统中一组更复杂的子系统,价格系统。

  用户可以看到的价格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区间,而在后台却有一套复杂的系统专门为商品定价。

  如之前提到的新增价格,除此之外还有预售价格,限定价格,渠道价格,会员价格,区域价格等等。

  每个价格分类,又派生出许多子价和各种条件。

  例如,微信渠道按渠道终端分类定价,手Q渠道按业务分类定价,拼团渠道按客户类别定价,抖音按用户类别定价,其他流量渠道按用户类别定价等。

  若按用户属性来区分定价,既可按地域、购买频率、新老用户或特定类别特殊用户来定价;

  例如,定义一个“令牌价格”,筛选出符合一定条件的用户,然后选择这些用户的ID,然后设置一个“令牌”,该令牌包含商品信息和用户信息。

  这样,该批用户就可以看到比其他非令牌内用户更优惠的价格。

  电子商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很小的价格也可以单独设计一个系统,可见促销系统、商品系统、仓储物流系统是多么复杂。

  返回之前的问题,同一用户在不同的帐号下看到不同的价格,是谁在大做文章呢?

  说实在的,这谈不上猫腻,实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

  在市场经济中,我们不能用统一价格对整个市场进行标准化,地区竞争、个性化促销、商业策略的差异,都会导致不同的交易结果。

  而作为平台方,更是不能保证所有第三方卖家都以统一价格出售,所以你看淘宝上同一件商品不同的卖家都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一种竞争机制。

  因此,前些年也衍生出了一些比价平台,力图对比全网最低的网价。

  但便宜并非所有用户追求的目标,在一定条件下,交易效率和性价比,有时更重要。

  如同买一辆车,相同的品牌,相同的配置,相同的区域,不同的4S店,价格差距都会比较大,更别提全国了。

  身为汽车购买者,真的会去全国各地的4S店跑一次,为了得到最低价?

  很有可能不是,因为交易成本太高,效率太低。

  因此,许多买车人在对比了几家店后,都会选择相对最优惠或者价格不低但性价比最高的那一家。

  了解了这一逻辑,我们再去设计交易产品或进行相应的促销活动,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对于这位读者的问题,实际上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不会比较,所以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即使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降价,现在很多平台也推出了“保价机制”,你可以申请退款再买,或者平台给你补券。

  这个产品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能实现。在一定条件下,产品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

  产品经理总是要权衡价值体现于成本和效率,以及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

  制作产品有趣之处就在这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经库立场

本文由 财经库 授权财经库发表,并经财经库编辑。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财经库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财经库)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m.ibrahimozcan.com/hongguan/20200917241191.html

未按规范转载者,财经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

账号 (必填)     密码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