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将公司贴上标签,比如什么“周期之王”,什么“酱油茅”之类的,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这是股民减少信息费用的方式,一个好的标签,其传播效果会是惊人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另一方面,标签也容易引发刻板印象,因为标签一旦贴上,就不容易撕下来。确实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味道。
从信息费用的角度来看,给股票贴标签,是降低信息费用的行为,如果贴对了,倒是对于我们理解公司有奇效;但是如果公司基本面已经时过境迁,还再沿用原来的标签,就变成误解,则不是减少信息费用,而是增加信息费用了。
比如我们称之为“周期之王”的中远海控,名为周期,还称王了,但是真是周期股吗?按照周期股的逻辑,是要在其静态市盈率高时入场,在其市盈率低时离开,就中远海控现在的股价来看,其现在这样的逻辑分明是在演绎着。从高点下来已经跌了近40%了。如果其“周期之王”的标签还能继续成立,那么,现在就还不是可以抄底的时候,因为中远在迎来史上最好的业绩之后,将迎来业绩断崖式下跌,甚至可能出现亏损。
但是,中远海控真的是周期股吗?在我看来,中远海控的景气周期并未见顶,也还远未结束,这一次的集运周期可能比以往都要更长久,以前长年亏损并非长态,反而是短期因素叠加作用后形成的。真正对集运价格形成决定性影响的是全球贸易增长背景下,对于集运的强劲需求与短中期供给难以满足的矛盾。此矛盾一日不除,运价就能一直保持相对高位,即使日后下跌,也不会太过影响中远海控的净利润,因为大量的集运需求通过长协保价方式来满足。
总的来说,给公司贴标签,可以增加对于公司的辨识度,但是如果贴错了,或者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依然贴着原来的标签,就会引起极大的误解。当然这种误解的背后,其实也是机会,市场认为它是“***”,结果它根本不是,那我们等待市场解除对它的误解,就会引来股价上的巨大波动机会。市场会出错吗?答案是因为信息费用的存在,市场会。即大多数交易者或投资者对于公司的基本面产生了误解,也即上述的情形。但是少数人的智慧背后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框架基础,要不然真的可能是多数人对,而少数人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要成立一定会是在特定的局限条件下,知识租值形成将是一个巨大的门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投资成功其实是知识的变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