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大概是1.6万亿,其中利息收入,也就是存贷差差不多占3/4左右,所谓的存贷差也就是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放出去的贷款,中间的利率差额,这是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目前我国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为0.35%,1年定期存款利率也就1.75%,而商业房贷利率在4.25%,中型企业的贷款利率平均在8%到9%,小型企业更达到14%到15%。贷款当然会涉及坏账,比如房地产暴雷还不起贷款等。
另外1/4的利润来源大概分为两大块:
1. 银行吸收了存款以后,它自己会去做一些投资,比如投在债券。
2.还有一块利润叫通道业务费用,我们到银行去买的理财产品,其实大部分都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的合作,银行在这里面其实只是“通道”的作用,收取通道费用
这三块利润:存贷差、银行投资的收入、还有银行的通道费用,实际上都依赖于银行的规模和吸收存款的能力。也就是说吸收存款能力越强的银行,日子一定会越好过,也一定会更赚钱。
2013年之后,银行业开始产生巨大的贫富分化,富的银行富得流油,比如四大行,穷的银行就濒临破产,比如包商银行等。这是和我们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基本面发生巨大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就是银行的准入门槛被降低了,2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只有40家银行。现在有多少家呢?有4000多家银行。所以银行间的竞争自然就加剧,就产生了分化。
另外一点,2013年之后,国家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把存款利率的管制放开了。换句话说就是,在多家银行市场竞争的局面下,银行为了吸收存款,自然要提高存款利率,而整个行业的资金成本在上升,利润自然在下滑。最后,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从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了7%以下,那经济下滑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市场上不再是遍地黄金,高利润的投资机会也就减少了,贷款的需求也就自然下来了,那么贷款的利率也就慢慢地跟着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