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秋招大战中,有人硕果累累,也有人颗粒无收。
“本科生就业率35.17%、签约率14.48%,研究生就业率48.53%。”
大多数人在看到这组数据时,可能会觉得它来自于某个不知名高校。其实,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新传学院20届应届生的真实就业率。
求职季,除了奔波在面试路上的年轻身影,媒体报道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也从不缺席。
01
原来,考上985是我的顶点
今年7月刚刚硕士毕业的小风,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学弟学妹:“秋招不重视、春招被虐惨”。
研二上学期,因为毕业论文开题、手上的项目还没结,她并没有对秋招太上心,只是投了几家游戏公司,并拿到了深圳一家公司的offer。
由于对薪资待遇不太满意,也觉得“还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便拒绝了。
今年2月,打算振作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找工作中的小风,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浇了冷水。
校园招聘分为“秋招”和“春招”,秋招是校招的重头戏,很多大厂在抢人大战中还会开启“秋招提前批”,秋招提供的岗位多,招聘时间长;春招则一般是作为秋招的补充,优质岗位很少,越往后,公司和职位的质量也自然下降。
秋招、考研、考公失利的同学,都将一起汇入浩浩荡荡的春招大军,争夺极少的岗位名额。
今年的春招中,小风投简历屡屡碰壁,尝尽了各种焦虑和失败。
四月底,她终于收到了一个offer。虽然不理想,但她不想“毕业即失业”,已经不得不接了。
明年夏天,全国会有900万左右的大学生和小风一样从大学毕业。
这个数字,比以往的每一年都高。
这其中当然也有被寄予厚望的985毕业生。
当曾经的学霸光环在求职人潮中被淹没,象牙塔外的现实,猝不及防地暴露在眼前。
02
灵魂发问: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很多人在面试时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道“送命题”。
因为,只有极少数人有清晰明确的职业规划,并清楚自己应该通过何种路径实现目标。
2019年12月27日,智联招聘发布了《中国就业人口技能提升白皮书》。
在这次调研中,智联招聘把待业群体作为失业风险更高的对象进行了专属分析。
有15.6%的受访者存在多次求职失败,自认就业困难;甚至于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的群体占到14.1%。
不管是理想中的好工作求而不得还是被求职市场拒之门外,本质上都是技能短板带来的鸿沟。
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创历史新高。但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今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公司发布了《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报告显示:
单位就业仍然为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75.8%毕业生的选择;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5%;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拟考研”、“拟出国”及“暂不就业”等形式的慢就业。
报告显示,超六成毕业生认为疫情冲击对求职产生了不利影响。
未获得offer的毕业生,有五分之一是因为“太迷茫,不知道该选什么”。
除此之外,未满足用人单位要求(14.9%)、简历投递太少(13.3%)、获得的面试机会太少(11.8%)、没有积极找工作(10.4%)等,也是未获得offer的主要原因。
在疫情影响下,2020 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也更偏向于“求稳”,公务员、事业编、国企成为了很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03
慢就业,是真理性还是假借口
“慢就业”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毕业状态中的“暂缓就业”就是它的学名。
在毕业季,还有一群人游离于升学和求职之外,按下暂停键,既没有升学的录取通知书,也没有找工作的打算。
旅行、备战公务员考试、考研、做直播、创业……无论做什么,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总难逃“待业青年”的标签。
有的人将这段空白的时间作为求职、求学的冷静期,做好下一阶段的规划,积极学习新技能,寻找人生新方向;
而有的人只是为了“逃避现实”而选择待业,求职规划不明确、求职经验不够、技能不够完善等是待业的罪魁祸首。
毕业季,朋友圈的评论区里,写满了“前程远大”的祝愿。
然而,至于前方是风起云涌还是一片坦途,还是个未知数。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必经的历练。
别怕,一切都会渐入佳境的